第二章 心理的发生于发展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2)意识是心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
3)心理的起源于物质的反应性。 反映: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反映性:是指物质具有对刺激做出应答的能力,是一切物质的共有属性。物质的反映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感应性:指有生命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形式。植物和低等动物只有感应性,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
心理发生的标志:信号性反应。--指有机体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信号的反应。
4)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知觉阶段(低等动物、脊椎动物)。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
5)人类心理的产生: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说。 达尔文的观点:人脑的形成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出现是物种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的观点是:强调人类心理的演化是社会原因,认为劳动和语言是人类心理发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心理形成的标志。
6)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体实践因素、
7)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细胞核,是细胞的能量中心。
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干位于脊髓顶端,脑干的功能是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血压、呼吸、消化、睡眠等生理活动都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小脑:位于脑干后方,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控制姿势并维持平衡。
边缘系统:位于大脑两半球之间,连接大脑和中脑,它与动机、情趣状态和记忆过程相关。
生物因素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8)人的生理因素主要来自:遗传。 生物因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否则相应的心理便不可能得到发展。
9)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社会文化。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 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素质及榜样作用、父母的期望与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关系与心理气氛、
10)家庭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 放任型、 溺爱型、 民主型。
11)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师的个人素质与管理方式、班集体与同辈群体。
12)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 文化有三种形态: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13)实践:是指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对于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1)实践是联系个体内部生物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饿中介和桥梁。(2)实践可以促进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14)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既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更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两者的相互作用。
15)意识:是个体运用感觉、思维、知觉、记忆等心理对内部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的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和认识。
16)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有意识,动物没有,类人猿只有意识的萌芽。即:心理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意识是人所独有的。
17)意识:是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18)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
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应出个性成熟的程度。
19)无意识和意识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意识就是“明白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到”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 无意识不是无认识,是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意识阈限下的认识。“潜移默化”就是无意识的作用。
20)意识是生物进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21)意识的功能:1、意识可以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建构 2、意识可以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3、意识可以使我们进行最佳决策和做出最佳行为。
22)人的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