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复习(35)
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儒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第二,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需要(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需要(如自我实现)。
第三,当人的某--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为: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生理机能的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的保障、工作的保障、生活的保障、老有依靠和生病有保障等。
(3)社交需要。这是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忠诚、爱情以及归属于某一群体及组织的需要。
(4)尊重需要。这是指自尊和能得到别人尊敬的需要,包括对一定社会地位、名誉、个人能力及成就得到社会承认、能独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等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干的需要,这是最高一层的等要,是一个人如何能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使自己达到理想目标并从中得到满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下-级需要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为的主要驱使力。他还认为前三者是人们的低级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予以满足,后两者是高级需要,是指人的内心得到满足,它对人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因家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和满意的因索是不同的,前者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因素引起的,后者多为工作本身因素引起的。赫茨伯格把前者叫作保健因索,后者叫作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对管理实践有较实际的应用价值。在管理工作中,要调动员工积极性,首先得提供“保健因素”以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因素”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成就需要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了成就需要理论(也有时称为后天需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需要是靠后天获得的。人类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三种基本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社交需要。
(1)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指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
(2)权力需要。权力需要主要是指对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向往。
(3)社交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希望与他人建立亲近和睦关系的愿望。
麦克莱兰认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起着重要作用。企业中这类人越多,企业发展就越快,获利也越多;国家拥有这类人越多,也就会兴旺发达。因此,组织的成长同人们成就需要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应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
热门推荐:
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