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统计(一)
1 劳动力 =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 劳动是人的生产性、经济性的活动,劳动力则是指人从事劳动的能力。
3 劳动力的测量就简化为劳动者数量的测量。
4 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如何主要有四个判断指标,即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
5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地区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6 劳动力资源具有开发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7 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指标定义为: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总和
8 劳动力资源总量是个时点数据,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数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数。
9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他们或者正在从事,或者正在积极寻找某种工作。
10 经济活动,是指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11 处于就业和失业状态的人口,就是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
12 经济活动人口数是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数之和。
13 军人是一个特殊就业群体。
14 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没有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15 16岁及以上非经济活动人口主要有:在校学生、待学人员、家务劳动者、离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者、其他无就业愿望的人员。
16 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各项指标数据,是从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或劳动力抽样调查的资料中取得。
17 失业人员数、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等指标也都属于此类特殊时点指标。
18 什么是社会劳动?指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性的,即以取得收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生产和服务劳动,而不包括那些非经济性的,诸如义务和公益性质的无酬劳动。
19 就业优先原则,又称一小时原则,即在规定的参照期(调查周)内被调查者从事了有收入的劳动在一小时以上即为就业。
20 进行劳动力统计计算时,不算乡村就业人员,因为流动性太大。
21 我国传统劳动力指标体系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全面的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是由职工人数、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和乡村劳动者人数三部分加总而来的。
22 就业人员指标的资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口普查(十年一次)、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一年一次)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一季度一次)等直接调查;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统计报表制度。
23 就业人员中包括职工和其他就业人员两部分。其他就业人员一般是指按现行规定不作为职工统计的企业聘用的离退休人员和雇佣的港、澳、台人员及外籍人员等。
24 对失业人员规定有年龄的下限(16岁),但没规定年龄上限。
25 具有劳动能力,是指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26 “一定时期”与就业人员指标的参照期相同(在劳动力调查中为一周)。
27 我国的城镇劳动力调查中规定的此参照期为3个月。
28 事实上我国的失业统计仅仅是城镇失业统计。
29 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统计有两个数据来源:城镇登记失业和城镇调查失业。
30 城镇登记失业是由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系统统计。城镇调查失业是由地区统计局。
31 城镇失业登记工作开展始于1978年。
32 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是由地区统计局自1995年开始试点,2004年9月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通知。
33 目前我国失业人员统计主要从两个渠道进行:一个是政府劳动部门的失业登记;另一个是地区统计部门的直接调查,包括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
34 就业不足人员,又称不充分就业,指在就业人员中,因非个人意愿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不足20小时,并且正在寻找或者愿意应聘更多工作的人员。
35 判断就业不足人员的标准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时间不到20小时,也就是法定劳动时间的一半;二是工作时间短并非个人意愿;三是本人正在寻找或者希望应聘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