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统计(一)
简述劳动力统计的意义。
答:(1)劳动力统计是劳动力开发与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对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测量是判断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3)劳动力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之一。
(4)劳动力统计是劳动保障统计各项内容的基础。
简述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
答: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是组织劳动力统计、研究劳动力状况的基本依据,是认识劳动力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框架。
简述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改革的意义。
答:(1)传统指标体系与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相适应,改革在所难免。
(2)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是从市场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出发,能够客观地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同时,这一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国际惯例,能够与国际通行的劳动力指标相衔接,统计资料具有国际比较意义。
简述我国新老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的差别。
答:(1)产生不同。旧的劳动力指标体系是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照搬原苏联模式;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参考了国际上主要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劳动力市场统计标准的决议文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是我国自行开发的。
(2)新老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的机构不同。(图)
(3)理解不同。旧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将劳动力资源理解为现实的劳动力,将就业人口定义为实际利用的劳动力,不在业人口为没有被利用的劳动力,理论上不承认失业,把所有的不在业人口都视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新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对就业人员有了一个进一步细化,即根据就业人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就业地位和就业身份来划分就业人员的基本指标。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指标体系在哪些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几点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缺陷:
(1)将劳动力资源理解为现实的劳动力,即一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将就业人口定义为被实际利用的劳动力,不在业人口为没有被利用的劳动力。
(2)因在理论上不承认失业,因此也未设置“失业”的指标,将事实上的失业现象定义为“待业”,解释为“暂时等待国家给分配工作”,并将该类人员归属为不在业人口,与其他不要求就业的不在业人口等同看待,视为与社会生产、社会劳动无关的人员。
(3)把所有的不在业人口都视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一旦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国家都可以把他们动员起来参加社会劳动。
这套传统指标体系与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相适应,改革在所难免。
简述全面报表制度的主要要求。
答:(1) 统计表式、统计指标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级统计部门或基层单位只能在完成国家报表人物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需要增加若干统计指标。
(2)报表实行逐级布置,直到基层单位,然后再逐级汇总直到国家统计局或有关部门。
(3)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原则
(4)工作程序的时间性要求较严,一个地区或单位的迟报可能对全国资料的按时汇总都产生重要影响。
(5)要求统计尽可能全面。
论述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缺点
答:1 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点:
(1) 能充分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日常行政管理记录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降低直接统计调查成本。
(2)这种以日常管理记录为基础的统计资料最适宜反映现象发生过程和计量时期指标。
(3)因采用逐级汇总方式,各级汇总单位也都能取得本单位本地区的数据。
2 统计报表制度的缺点:
(1) 实际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少,只是都分散在基层单位身上,以加重基层单位工作负担形式表现出来。
(2)这种以管理记录为基础的调查方式受管理权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
(3)对资料的全面性要求较强。
(4)与直接调查相比,依靠日常行政记录的统计报表方式获取的数据对一些时点现象不太适宜,容易造成较大误差。
我国劳动力统计对就业的定义是什么?
答: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我国劳动力统计中是如何定义失业的?
答: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有就业意愿并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有机会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的人。
简述有酬就业人员和自营就业人员的本质差别。
答:(1) 有酬就业人员没有经营自主权而自营就业人员有经营自主权。
(2)有酬就业人员的收益主要是以企业的工资收入,而自营就业人员的主要收益来自企业本身。
(3)有酬就业人员的去留主要由其雇主决定,而自营就业人员完全由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