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笔记串讲 > 医学类 > 个性心理学

2018年自考个性心理学章节知识点串讲:第8章

2017-12-05 16:29:24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第八章 个性的动力理论

本章历年试题概率分布:单选4题,多选4题。

如何分析理解麦独孤的本能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内在能量的理论。他认为本能是先天的遗传倾向,它确定着人的思想和行动方向。他试图用本能的变化解释各种行为。麦独孤虽然也提出了本能受后天经验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变化的事实,但他并不是从社会变化对心理的制约性去理解人的个性的动力性质,而是从动物和人的行为的某些相似性的类比中,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就其根源来说都是本能。把人受社会的动机支配的高级行为,也说成是由本能决定的。

麦独孤本能论的提出正是处在达尔文主义流行的高潮时期,当时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把本能作为人与动物联结的纽带,这种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麦独孤的生物学化和极端的机械主义观点,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人的个性的动力性质的。

本能系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历程中,固定不变地支配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它强调动物本能行为的生存价值。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能量体系。他们的总的能量是一样的,而其中存在的不同形态在流动和变换着。如体力劳动所需的生物能量和进行智力活动所需的心理能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出自一个源泉。就能量形态来说,弗洛伊德把在心理活动中耗费的能量称之为心理能量。

弗洛伊德把心理能量和生物能量的接触点称之为本我,把由本我需要而引起的紧张背后的力称做本能,他认为这是人的个性行为的真正动力。

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也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他在研究个性的动力时,超越了心理现象表面价值,深入到行为的背后,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动机根源。他在探讨行为的动力时,重视心理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研究。他从动态方面分析个性结构,把个性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如果个性结构三种成分保持和谐、平衡,人就处在“人格正常”状态。如果个性结构中的三种成分发生冲突,处在不平衡、不和谐状态,如“自我”和“本我”一致,不顾“超我”的约束,或“自我”与“超我”一致,而压抑“本我”,这将导致人格失调。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

为了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提出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他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的压力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解或消除情绪上的不安和痛苦。

1、压抑:将痛苦的、危险的想法保持在无意识中,它是基本的防御机制。如:一个士兵接近死亡时,他记不起所发生事件的任何细节。

2、合理化:试图证实,个体的行为是合理的。如:一个非常爱他妈妈的成人对他的妈妈非常关心、友爱和虔诚,但是他又认为,这是出于职责而不是爱。

3、补偿:通过强调另外的物质而掩盖弱点。如:一个对性行为缺乏信心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

4、幻想:能满足对想象性成就的失落感。如:一个棒球运动员梦想着为本队赢得一分。

5、反应形式:是一种与个性喜欢的行为完全不同的行为。如:深深地爱着一位得不到的男人的妇女,又表现得好像很不喜欢他。

6、投射性:把自己的失望感受或倾向归因于他人而不是自己。如一位患幽闭恐惧症的人发现他人遭受幽闭恐惧症之苦时,感到非常惊愕。


坎农的体内平衡状态理论:

体内平衡状态概念是由坎农1926年提出的,他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在1932年出版了《身体的智慧》一书,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有机体各种生理系统,经常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状态,这也就是体内平衡状态。当生理系统偏离某种水平状态,也就是机体内部的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便连续不断地产生恢复平衡的生理反应,去纠正偏离状态,再达到平衡。

坎农是比较早地研究动机的学者之一。


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

赫尔把体内平衡状态概念,引入其行为理论中,提出内驱力递减说。当有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产生生理上的某种需求,出现紧张状态,产生一种驱力,推动一种行为,当需求得到满足,紧张状态消失,驱力减弱,机体又恢复平衡,该种行为终止。操作行为的强度决定于由平衡偏离程度所产生的强度。由于当前的操作行为能够减弱驱力,恢复平衡,因此它起强化作用,对以后出现的同等偏离状态就引起该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

赫尔提出内驱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并把内驱力和学习联系起来。他说明了内驱力的动力性,也显示了内驱力的动力性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他在生理驱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级驱力的概念,并以此解释人的行为。他认为除先天的生物内驱力之外,还存在后天习得的内驱力。

继起的内驱力是由于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了内驱力的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赫尔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不同于原始内驱力的继起内驱力引起的,由于习得性内驱力的存在,学习在其行为的理论中已具有一定的意义。


米勒和道拉德的四种学习成分说

1、内驱力。要学习必须有内驱力。它引起并促使人去活动。内驱力是一种促进行动的很强的刺激。任何刺激,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内驱力,刺激越强,就越具有内驱力的功能。

2、线索。线索也是一种刺激,由于它的指示,使行动有一定的的方向。内驱力驱使行动,但并不显示行动方向。要确定行动方向,必须有线索。

3、反应。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它旨在减低内驱力。如果要加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必须对目前的效果刺激给予反应。因此,可以说反应是学习的组成成分。

4、强化。引起内驱力减低的刺激都可以说成是一种强化物。强化物可以分为原生的强化物和与原生强化物建立起牢固联系的,过去是中性刺激的强化物。如果一个线索导致一个反应,而这个反应又巩固了这一线索和这一反应之间的联系,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反应又起了强化作用。


勒温的场需要论:

勒温把需要看成是能由生理条件引起的动机状态,它表现为对某一个界事物的欲望。依据心理场论,他阐述了需要、紧张、效价和矢量等在个性动力系统中的作用。

需要能量复合的均衡遭到破坏时就伴随有紧张情绪状态产生。该种需要得到满足紧张就得到缓解,需要能量复合又恢复均衡。如果该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这一紧张还要继续一段时期,并促使机体为满足需要而继续努力。他从一项对已完成工作和未完成工作的回忆比较的实验中解释了这一理论。

蔡加尼克效应:当被试将课题进行到一半时,实验者打断被试正在进行的作业,之后,要求他们去进行另一项工作,并一直到完成为止。这一实验表明:中途打断被试进行的工作,就使阻断成为达到目标的一个障碍,会使他们处于紧张和不平衡状态,完成任务的需要仍在持续,从而增强了完成这一任务的欲望,因此未完成的工作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回忆量。这一现象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


莫瑞的需要理论:

莫瑞在他的《人格探究》和《人的评价》两本个性心理学著作中,指出了需要的性质,需要产生的机制,它的作用,并对需要进行了分类,设计了了解个人需要的主题统觉测验。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力源泉。他认为,人在有目的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总是按动力规律进行活动的,这种动力性的源泉就是需要。可以说,莫瑞把需要是作为人的个性中的中心概念提出来的。

苏联的需要变形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把需要当成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既区别于“本能论”和旧的需要说,又和它们有一定联系。他们企图从反映论的角度把需要放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需要变形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应该把需要看作是从心理学角度阐明个性的基础,只是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不从需要的概念开始研究,就无从揭露个性的心理实质。

需要变形理论是以人的生活条件决定需要为出发点,强调需要在个性中的地位,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他们提出需要各种变形的特点以及需要和其变形之间的联系。这对了解需要在个性心理中的重要意义是有启发的。但他们并没有谈到需要是如何变成各种形式的,其变化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期待——价值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的。

期待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价值指任务结果的价值,即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

期待——价值理论可用公式表示:M=E×V (M是动机、E是期待、V是价值)

比如,一个人对某项任务的结果估价很高,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估计也很大,那么在行为中起作用的动机力量就强。

归因:所谓归因即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研究。


凯利的归因法则:

凯利在海德之后对行为的外归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归因法则。

1、协变法则:凯利认为,可以把可能成为原因的各种要素归因于那些产生效果时就存在,不产生效果时就不存在的要素。他把要素随效果一起变化的这种法则称之为“协变法则”。

2、折扣法则:这是在不能连续观察某一事态的情况下进行归因时使用的法则。这一法则说明,只要情境或外部因素能够对行为反应进行充分解释,就可以把这一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不是完全归因于内部意向。


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逻辑地解释了成功和失败的可察觉因果关系的三个基本归因因素:①部位(内部控制对外部控制);②稳定性对不稳定性,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③可控性(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

他又认为,学生往往是以能力、努力程度、运气、任务难度四种因素作为解释成败的主要因素。他又把这些原因归进三维模式中。

成功成功动机之高低明显地与归因方式紧密相关。高成就动机者要倾向于把成功归之于自己的一贯努力和较高的能力,而把失败则看成是自己努力不够,没有准备好,或由于自己心境不佳所致。低成就动机者则更倾向于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把考试成绩差归因于教师课教得不好,测验题太难。如果成绩好则归于受到特殊帮助,自己运气好,昨晚恰恰复习了这一部分。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热门专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