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笔记串讲 > 管理类 > 市政学

2018年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五

2018-02-14 14:51:05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

鸦片战争后,在沿海、沿江、沿线相继出现了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城市,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开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真正起步,中国城市化水平包括:

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年—1957年]

2.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1958年—1965年]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在这一阶段中逐步形成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知识青年回乡、以分散为特征的“三线”建设,以及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城市为主导,即中国的城市化是政府为主导型,是与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区别。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中国城市化选择是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是中国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世界上出现过的农村劳动力转换方式主要有:

1)英国圈地运动方式;

2)德国容克赎买方式;

3)美国农民自由迁移方式;

4)苏联指令迁移方式。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通过影响社会剩余农产品的数量、能力和资源、就业岗位的数量三个途径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方针

中国城市化的方针是: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包括建制镇)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方针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性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具体表现为: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控制100万人口以上的人口数量,主要包括: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能够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

2.强化中等城市的观念,发挥期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我国中等城市的是指非农业人口数量在20万至50万的城市),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协调,城市化的发展有两个方式:内涵式,适用于大城市的发展和外延式,适合于小城镇的发展。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我国的小城市包括不足20万非农业人口的市和建制镇。

1)小城市是城市序列的最末一位,其中建制镇又是“乡村之首”。

2)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城市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其发展能充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缓解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给社会造成的冲击。

(2)有利于农村社会转型,小城市的发展是农村社会转型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推动力。

(3)有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我国城市体系包括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三级城市网络,地方性城市网络的结节点就是小城市。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热门专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