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注意晚清徐念慈、林纾等人对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初步探讨和直观猜测。
徐念慈是最早接触到“五四”时期人生派小说观的某些论点。而鲁迅则是“为人生”的小说家。杨义《现代小说史》把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阐述为崛起、深入、蜕变和逆转几个时期。
梁启超、严复代表崛起期,以启蒙主义给小说理论带来新的气息,较为强调“善”与“俗”;林纾、黄摩西、徐念慈代表深入期,在补充、纠正梁启超小说观缺陷和偏颇中,猜测或论述了近代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较为强调“真”与“美”;包笑天、徐枕亚、王钝根等一流人代表了蜕变和逆转期,真、善、美在他们手中变质,成为苍白和卑庸的东西,他们强调“趣”和“利”。“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小说观,批判了耽趣趋势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观,打破在梁启超、林纾时代真、善、美一定程度上相互游离的或偏废的状况,以真为基础,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小说理论达到新的时代高度。
9 杨义《现代小说史》云:清朝末年对近代小说的技法的探索和尝试尚处萌芽阶段,枝枝节节,零零碎碎,或深或浅,或成或败,几乎涉及小说技法的各个方面,如结构方式、叙述角度、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31~35页)这些,都值得与鲁迅小说加以比较,以观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10 清末明初之交,林纾被奉为“小说界泰斗”(侗生:《小说丛话》,载1911年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三期)。与一般作者不同,林是关心国事时风的。在长篇格局上,林确有建树,他不屑于撰写纯碎的言情小说,一再声明“鄙人之为此书,非为言情而设。”这是他关于国事的一面。但他却是以清之遗民或民初政事的旁观者回顾前尘近事,反复叹息的是迩来避孔除经,坏法而乱常,……不十年,兽蹄鸟迹交中国矣,”……完全是一个儒家名教的辩护士,全然丧失了晚清之际的一点维新党色彩。这是从关心时事的角度看林时应注意的一点。
11 要论述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首先在创作上,鲁迅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小说的现代化标志是什么呢?首先是思想的现代化,而思想现代化的标志则是“人”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一部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史,不正是一种“人”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斗争史吗?因此,要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动机,目的上分析,界定“现代”的标志,从而认识鲁迅小说是“现代小说”,且是奠基、开创的。在创作上,鲁迅是使现代小说已产生即享誉世界的作家,塑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见笔记“1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
12 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物色云:在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度结合,即鲁迅云“出于幻域,顿入人间”,从而寄托着作者的孤墳。笔记(5)中谈到鲁迅对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认识问题,应与此对照参考。
13 《看书琐记》是鲁迅的札记,署名焉子,文中谈到了小说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同时也关涉了文学欣赏中主、客观的差异性问题。《看书琐记》(二)是针对梁实秋等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而发的,重在说明,人物的语言有着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烙印。
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中,把现代小说体裁的形式分为“无情节小说(情结小说)”、“意识流小说”、“新闻小说”、“‘非’小说”、“反小说”。如此,《阿Q正传》应算无情节小说,《狂人日记》应算意识流小说。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中,论述了一些短篇小说的特征,“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只倾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貌。《叶紫作〈丰收〉序》创作与生活积累的关系。
14 新文学运动开始仅停留于文体革命之上。较早觉察到文体革命偏颇的是鲁迅,他把“思想革命”摆在深入新文学运动的首位。
详见杨义《现代小说史》74-75页
鲁迅发表于《新青年》1918年11月15日的通讯《渡河与引路》是一篇讨论“文体”与“思想”的文章,其中又涉及到了鲁迅对旧派人物的态度,一些甚至可能关涉到他以后的“国民性”的探讨。
耶稣说,见车要翻,扶他一下。尼采说,见车要翻,推他一下。……硬扶比抬更为费力,更难见效。翻后再抬,比将翻便扶,于他们更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