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感染性疾病
麻疹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接触麻疹后7天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红色斑丘疹开始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和上肢,第3天到达下肢和足部。
预防:1、控制传染源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易感者检疫观察3周。
2、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
3、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风疹
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
典型临床表现: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月左右, 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底。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
预防:隔离期——出疹后5天。
幼儿急疹
发热3~5天,热退后出疹
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颈部、上肢较多
皮疹间有正常皮肤
猩红热
病原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前驱期:发热,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有脓性分泌物。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出疹期:皮疹最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细小丘疹,压之苍白,帕氏线。
恢复期: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
治疗:首选青霉素。
预防: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流行病学:人是唯一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以粪―口途径传播。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
脊髓型特点:迟缓性、不对称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
下肢及大肌群比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
典型临床过程
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隔离期:至少40天。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原菌: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 ①个体反应性 本病多见于营养状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
②细菌毒素的作用:痢疾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可大于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无腹痛或腹泻。
类型 休克型 吐咖啡样物
脑型
混合型
诊断 大便常规
九、结核病
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
主要传染源——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
结核是细胞免疫,属Ⅳ型变态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
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方法:PPD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内,48~72小时观测结果。直径 ﹤5mm–5~9mm +10~19mm ++20mm 以上或有水疱、坏死 +++ 强阳性
临床意义:+——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
受过结核感染
1岁以下提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两年内阴性变阳性或直径由小于10mm到大于10mm,且增加幅度大于6mm——提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未感染过结核
结核变态反应前期
假阴性反应
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预防麻疹对预防结核病有较大意义。
抗结核的首选药和必选药——异烟肼
结核病预防性化疗的疗程:6~9月
原发性肺结核
为小儿时期患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
典型的原发综合征:呈“双极”病变,典型哑铃“双极影”
压迫症状 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分叉处——痉挛性咳嗽
压迫支气管使其部分阻塞时——喘鸣
压迫喉返神经——声嘶
压迫静脉——颈静脉怒张
结核性脑膜炎
病理改变:脑底改变最明显
临床表现 早期(前驱期)小儿性格改变:少动、喜哭、易怒
中期(脑膜刺激期)前囟膨隆(主要特征)。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颅神经障碍(主要为面神经)
晚期(昏迷期) 昏迷、半昏迷,嗜睡,频繁惊厥
脑脊液检查 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涂片检查结核菌检出率高
糖和氯化物降低同时降低(结核性脑膜炎典型表现)
蛋白升高。
诊断 脑脊液中有蜘蛛网薄膜形成,涂片结核杆菌(+)(确诊)
胸部X线 (很重要)
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 疗程8~12周
原发综合征首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肺门淋巴结肿大 首选:异烟肼+利福平
结脑强化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
强的松作用:抑制炎症渗出,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防止脑室粘连
链霉素:听神经损害,半效杀菌剂,杀死碱性结核菌
吡嗪酰胺:肝损害、关节痛,半效杀菌剂,杀死酸性结核菌
不典型结脑的首发症状——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