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历年真题 > 法学类 > 犯罪学 >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真题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真题

2006-02-15 17:53:00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真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19.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

A.犯罪工具 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 D.犯罪载体

20.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

A.追求上进的动力 B.精神联系的纽带

C.成材的生活路标 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21.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

A.儿童或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22.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

A.控制作用 B.渗透作用

C.诱惑作用 D.导向作用

23.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 )

A.潜在性被害人 B.状态性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有责任的被害人

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  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

C.犯罪原因的不同  D.犯罪类型的不同

25.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

A.可知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因果性原理 D.可控性原理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

A.相关定量法 B.时序分析法

C.特尔菲法 D.线性外推法

27.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 )

A.普通少年 B.普通公民

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

28.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29.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

A.暴力犯罪的研究 B.女性犯罪的研究

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依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E.立体调查

32.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是( )

A.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 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C.青少年犯罪增多 D.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E.集团犯罪突出

33.在各种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

A.功能失调说 B.染色体畸变说

C.孪生子女研究 D.家庭与收养子女研究

E.人种理论

34.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

A.静态管理 B.动态管理

C.城乡人口流动 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

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

A.实际效果 B.平行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E.操作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抽样调查

37.龙勃罗梭

38.犯罪动态

39.犯罪预测的因素分析法

40.犯罪辐射律

41.犯罪原因系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

43.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活动方式和空间特点。

44.简述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45.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

47.试论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2、当前学历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3、提升学历目标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4、意向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报考所在地
*
请选择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没有选项
*
*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自考专业快选

广东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南
湖北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广西
内蒙古
西藏
宁夏
新疆
全部
大专
本科
高起本
全部
文史类
理工类
经管类
艺术类
教育类
医学类
法学类
农科类

自考热门专题

自考热议话题

自考推荐文章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