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
思想基础
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文明开始于荷马时期。
根据已有的史料可以说明,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纪,是小亚西亚西部的依奥尼亚人,最后死于西奥岛。他是一个民间歌手,即所谓“行吟诗人”。当时,古希腊还是口传文学的时代。史诗中所写的特洛亚战争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战后,产生了许多有关这次战争的传说和诗歌,由民间歌手口口相传。荷马以其出众的艺术才能,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编成了两部具有统一的思想和完整的艺术布局的史诗。到公元前6世纪史诗才有文字记录,又经过多次的加工和整理,到公元前3世纪时编定,流传到今天。 《依利亚特》《奥德塞》。
这个时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关系)
(1)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理性能使人摆脱恶而追求道德生活。这一见解促成了柏拉图关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蓝图:理想国的建构。但同时,他反对苏格拉底关于“人性和民主的社会秩序”的见解,他认为民众正是借助民主的幌子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断头台的。另外,这个柏拉图的贵族身份也有关系,因为贵族身份使他坚信从事政治活动是贵族的特权。
柏拉图关于社会的见解:
A、把社会与有机体类比,将社会看成是类似与自然界的各种成分相互结合的统一整体。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 。人的生活有理性、意志和情欲三个方面。作为放大的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的这些要求也需要三部分人的满足,这就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
B、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禀性有高低之别,这种差别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制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满足国家和的社会的不同需要。社会由:统治者、保卫者和普通劳动者构成。
评价:他看到了社会是一个由分工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系统,并论证分工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和能力的差异。但,他混同了社会和国家的论述,因此社会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就被用于国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的思想主要来自其天才的假设和推理,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来自经验的归纳。他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具有合群的本能,需要过社会生活,而人的这一本能只有在城邦或国家中充分实现。而城邦或国家又是人类本性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辩证地提出了他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之间的逻辑问题。
2、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思想进入了一个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直到中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哲学观又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
(1)阿奎那(1225-1274):认为用亚当和夏娃的原罪来说明人类起源是苍白无力的,他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社会起源与的人的本性,因为人有许多需要靠自己是不能得到满足的,而必须过社会生活。这就造成了:人天生注定要构成一个能使其享受圆满生活的社会的一部分。
西方的近代史开始于文艺复兴以及其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阐释的社会思想重新复兴的意义上来说,马基雅维里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位巨人。
(2)马基雅维里(1469-1527),著作很多,找来恶名的是:《君主论》:政治权术主义,马基雅维里主义,认为人是自私的,无法摆脱暗杀、欺诈和背叛等堕落倾向。而由人组成的社会自然只有凭借外在的权利和力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个人也只有生活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统治的社会里,才能保证自己不受他人侵犯。基于此,他强调社会高于个人,政治高于道德。政治致力于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政治家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
用他的话说,他放弃了15年玩乐的时间从事治国之术(人称霸术)的研究,为统治者治理百姓出谋划策。如果排除其动机的考察之外,可以说这是有关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的最早的系统见解。
3、社会契约论(格劳修斯提出)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开始了越来越广泛的变革。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由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倡导的社会契约论开始得到欧洲大陆诸多学者的认同。此后得到了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推动。
(1)霍布斯(1588-1679),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使前社会时期的人处在一种相互对立和冲突之中,人们达成契约构成的社会的目的是避免冲突和相互见的威胁和恐惧。
(2)洛克(1632-1704),他并不认为前社会状态下的人是反社会的,他认为前社会状态下的人是无所谓恶与善的。人们之间不必然是对手,人们身上所背负的限制是他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社会和政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契约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公民授予权力和政治控制形成的。
(3)卢梭(1712-1778),认为不平等是一种罪恶,契约是解决这种罪恶的可行方法。
先驱者的贡献
我们知道孔德因为最先提出社会学一词,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但实际上,在他创立社会学之前,已经有许多先驱者为这一学科的出现作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贡献了。
维科(1668-1744):《新科学》中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凡人时代。他认为国家政权都要符合被统治的人民的本性。所以凡人时代的人道政府或君主政府是最好的政体。与契约论不同,他认为人性和社会都是可变的,人类社会是历史的,社会制度和人的关系都是行动的产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他使用了理想类型的概念并使法具备了比前人或同时代人更多的内在一致性
理解到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发展了社会的成分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的。
他是一个社会唯实论者,认为社会是一个只有从整体角度看才有意义的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遍精神,可以说是某种生活方式和共同关系的形式。
缺憾:虽然孟德斯鸠在共时态的社会类型方面进行了出色的探讨,但历时态方面却忽视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3中的人物弥补了这一缺憾。休谟、斯密和弗格森不仅强调社会的结构性,而且看到不同社会类型之间的转化。
休谟(1711-1776):交往是人性的产物
亚当`斯密(1723-1790):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表达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秩序观的同时暗示了一种社会过程的历史决定论,并且预见到社会可以作为控制自己行为的镜子而发挥作用——公共的旁观者。(库利的镜中我)
亚当`弗格森(1723-1816)《市民社会史文集》:原始社会、野蛮社会和精致社会。他并不对社会进步保乐观态度,他比同时代的人更早地看到了工业方面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认为分工以及由分工所造成的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整合要素。另一方面,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等异化和非人化的后果。(机械化过程中,人就像一个零件)
4、圣西门(1760-1852)(工业社会一词的创用者)强调科学应该是实证的,该能通过预测和证实原理成为实践的基础。
孔德:维持秩序的幻想
马克思:社会阶级的工业社会观。
圣西门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从以消费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到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社会的转变。提出:准备工作时期、臆测体系组织时期和实症体系组织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