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广告设计基础

2018年自考广告设计基础章节考试重点三

2018-01-15 15:52:5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第三章  色彩构成

第一讲  光与色

一、关于光

光的来源有两种,即自然光和人造光。自然光的色散产生的美丽色带称为光谱。

二、色彩的产生

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

色彩在生活中可分为两种:自然色彩和人文色彩。自然色彩指的是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任何光线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如自然景观、动植物的色彩。

三、物体色与固有色

通常我们将不发光物体所呈现的颜色叫物体色。固有色通常是指物体在正常的白色日光下所呈现的色彩特征,具有普遍性。

四、色彩的范畴

色彩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范畴。

无彩色系指的黑、白及由黑、白色混合而成的中性灰色。无彩色在心理上具有与有彩色同样的价值,具有象征性。黑色意味着空无、消亡、沉默、坚定等。白色代表虚幻、无限、沉默、无尽的可能性等等。灰色是最被动的色彩、安稳、平淡……。

无彩以外的所有色,无论其灰艳、明暗程度如何,都属于有彩色。

第二讲  色彩的三要素及色彩体系

一、色相

色彩的相貌。人们给可见光谱上的不同色彩定出相应的名称,如红、橙、黄、绿、蓝、紫等,这就叫色相。它是色彩最显著的特性。

二、明度

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无彩色系中明度最高为白色,最低为黑白;有彩色系中,每个颜色都有相应的明度。例如,色相环中,明度最高的为黄色,最低的为紫色。明度在色彩三要素中具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关系单独呈现出来。

三、纯度

指色彩的鲜浊程度。如绿色加上白色后,纯度降低,色彩混合的次数越多,纯度越低,纯度体现色彩内在的品种。

四、色彩体系

1.蒙赛尔表色体系(Munsell system)

2.P、C、C、S-日本色彩研究所表色系。

第三讲  色彩混合

一、三原色

1.原色:是色相环上最基本的三个颜色,任何一个颜色中都不含另两色的成份,也无法用另两色调和成。

2.色光三原色

指光谱色,分别为R(朱红)、G(翠绿)、B(蓝紫)三色

3.色料三原色

指的是广告颜料或绘画色以及印刷用的油墨色。

分别为品红(Magenta red)、青色(Cyanine blue)、黄(Yellow)三色。

印刷四色分别为C(青)、M(品红)、Y(黄)、K(黑)。

4.什么是间色、复色和补色。

间色: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调成的颜色,也就是色相环上除三原色以外的所有颜色。

复色:间色与间色或更多颜色混合调成的颜色。

补色:色相环180°相对两端颜色叫互补色。

二、加法混合

指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合色光亮度的总和,当三原色光按一定量的比例相混时,呈白色。

三、减法混合

指的是色料的混合。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纯度越低,明度也有所下降。

四、中性混合

是基本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色光或色料本身并不混合在一起。由于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而是各色亮度的平均值,因此叫做中性混合。

空间混合是一种最常见的中性混合,也是设计中经常采用的配色手段之一。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远离眼睛时,这些颜色会在视觉中产生混合,由于这种色彩混合空间距离的影响,我们称其为空间混合。

在印刷技术,彩色电视成像上都是利用混合原理,在织物中,空间混合的色彩效果也非常有魅力。绘画中也常使用空间混合,尤其是印象派画家很善于使用。

第四讲  色彩的心理作用

一、色彩的心理作用

1.色彩的心理错觉

人们面对不同的色彩在心理上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般有冷暖、轻重、远近、强弱等心理感受。

2.色彩的情感

红色给人以热烈活跃的气氛,橙色让人觉得柔和、黄色表现明朗华丽、绿色表现清新宁静、蓝色宽广纯净、紫色高贵神秘等。

第五讲  色彩的对比与配色

一、色相对比及其配色

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一般包括补色对比、原色对比、间色对比、邻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

二、明度对比及其配色

即色彩明暗程度的对比。

三、纯度(即彩度)对比及其配色

即反映在颜色鲜浊程度上的对比。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2、当前学历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3、提升学历目标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4、意向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报考所在地
*
请选择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没有选项
*
*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热门专业推荐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你吧!

联系老师答疑领资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