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外国文学史

2018年自考外国文学史核心考点解析七

2018-02-27 11:45:07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18世纪文学概述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产生的具有全欧洲性质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所谓启蒙,就是要启迪蒙昧,开发蒙昧,给予知识和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把启蒙教化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这样一个思想、社会思潮的形成,就叫启蒙运动。

启蒙,原文是“照亮”的意思。

一句话: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宗教迷信。

启蒙文学四大作家:孟德斯鸠(法)、伏尔泰(法)、狄德罗(法)、卢梭(法)。

2.启蒙运动文学特征:(18世纪文学的特征)

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启蒙文学成就最高;

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打下了基础。

2)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启蒙、古典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

3.正剧

——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①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②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③语言通俗易懂。④

代表作: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

18世纪奠定戏剧(正剧)理论的三位作家是:狄德罗(法)、博马舍(法)、莱辛(德)。

4.哲理小说

——是18世纪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人物活动为主线,但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哲理小说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哲理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卢梭的《爱弥儿》。

哲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不足点:为了观念,忘了人物,人物成了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

一)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主要作家: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

1. 笛福:

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奠基人。被称为“现实主义小说之父”和“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小说歌颂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鲁滨逊形象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星期五)

2. 斯威夫特:

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代表作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3. 菲尔丁:

是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代表。

代表作《汤姆琼斯》。Www.KaO8.CC

4.理查生:

善于对人物的心里和行为动机进行分析。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

5.感伤主义文学

——是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感伤主义是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作家寄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传统小说大都以情节为基础,遵循着因果规律重新组织现实生活,而感伤主义则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合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这种新方式的产生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感伤主义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6.哥特式小说

——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7.农民诗人

彭斯、布莱克是“前浪漫主义”的代表。

二)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勒萨日:

小说《吉尔布拉斯》承袭了流浪汉小说传统,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2.孟德斯鸠:

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于世。代表作书信体哲理小说《波斯人信札》。

3.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作者在《老实人》中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

4. 狄德罗:

启蒙思想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战斗的无神论者),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代表作:《拉摩的侄儿》是一部对话体哲理小说。马克思称这部小说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的杰作”。

《修女》是一部揭露教会罪行的书信体哲理小说,控诉了宗教迷信的罪行。

狄德罗在戏剧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严肃戏剧”的概念,突破了传统悲、喜剧的界限,是一种新的体裁,即后世的正剧。

5. 卢梭:浪漫主义运动之父

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领袖。他的反封建思想具体表现在他的理论著作中。《论科学与艺术》是他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民约论》。

卢梭的《民约论》(又名《社会契约论》)是他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而提出的政治方案。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精神和思想。

《爱弥尔》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教育小说)。

《忏悔录》是卢梭的自传体小说。

《新爱洛依斯》是卢梭的文学代表作,是书信体哲理小说(情感小说)。

6. 博马舍:

是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

代表作“费加罗三部曲”包括《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三部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反映了第三等级对贵族的胜利。

三)德国

1.莱辛:

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有三:

①美学理论:《拉奥孔》探求的是诗与画的界限。

②戏剧理论:《汉堡剧评》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

③戏剧贡献: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

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通过爱米丽雅父女的“反抗”行为,写出了贵族的暴虐和市民的软弱,表达了德国市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2.莱辛的文艺理论著作《拉奥孔》的美学思想:

《拉奥孔》探求的是诗与画的界限。作者一反“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传统观点,从两种艺术的媒介、目的、效果方面进行比较,认为诗表现的是连续动作,是性格的形成过程;而画、雕塑则只是性格的完成或那富有包孕性的片刻,因此,诗比画更有表现力。作者还借古代拉奥孔父子被毒蛇缠死这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探讨了古代艺术审美特征。

3.“狂飙突进”运动

70-8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这就是“狂飙突进”运动。这是一个具有德国特点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不同于其他国家。这是一场民族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反封建斗争达到高潮的标志。

①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

②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

③此运动并无明确的目标,往往带有个人反抗的狂热性质,领袖是理论家赫尔德尔。

④其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

4.席勒: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

①戏剧贡献:《强盗》、《阴谋与爱情》。

②文学理论:《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首次提出并区分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

③美学理论:《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通信》。

5.为什么恩格斯说席勒(1759-1805)的《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剧本勇敢地把当时德国的黑暗现实搬上了戏剧舞台,席勒以超人的胆量揭露了庸俗鄙陋的黑暗现实;

席勒公开站在平民一边,维护平民尊严,谴责达官贵人。

6.英、法、德三国文学比较:

(一)18世纪英、法、德三国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启蒙文学。古典主义仍在发展。启蒙文学成就最高,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打下了基础。

(二)文学倾向性方面,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但三国的任务又有不同:

英国:英国启蒙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摇旗呐喊,歌颂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例如:《鲁滨逊漂流记》歌颂了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法国:法国是欧洲启蒙文学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唤起法国民众的觉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舆论准备,这是一场政治领域的革命。例如:《修女》中体现了要求铲除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这类作品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德国: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封建割据,反对分裂,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国家。例如:莱辛的市民悲剧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都表现了这一点。

(三)三国的启蒙文学都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例如:英国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形象;法国《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费加罗形象、《拉摩的侄儿》中的拉摩的侄儿的形象;德国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丽雅迦洛蒂》中的爱米丽雅父女的的形象等。

(四)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

英国:运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形式,用来歌颂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例如:《鲁滨逊漂流记》。

法国:正剧、哲理小说等,用来启迪民众,宣传启蒙思想。例如:哲理小说《波斯人信札》、《老实人》等;狄德罗的戏剧理论等。

德国:启蒙戏剧。莱辛的美学理论著作《拉奥孔》、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等。

7.魏玛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文学到达顶峰,史称“魏玛古典主义时期”。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德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在艺术上,以古希腊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晚年的席勒和歌德。他们均被邀到魏玛公国,合作了10年。通过他们的合作,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繁荣和“古典时期”的到来。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2、当前学历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3、提升学历目标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4、意向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报考所在地
*
请选择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没有选项
*
*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热门专业推荐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你吧!

联系老师答疑领资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