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外国文学史

2018年自考外国文学史核心考点解析五

2018-02-27 11:43:25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歌德

歌德的抒情诗是近代德国抒情诗的开端。

抒情诗

《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

悲剧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悲剧《哀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塔索》

哲理诗

晚年的哲理作品诗集《西方与东方合集》、自传《诗与真》、《威廉oo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上、下)

歌德“狂飙突进”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

历史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恩格斯称此剧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崇敬”。诗剧片断《普罗米修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及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小说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见闻写成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是时代的觉醒者和庸俗环境的反抗者。他有才华,有热情,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但是,社会却是丑恶的:庸俗麻木的市民,势力傲慢的贵族,保守腐败的官场……,这一切好象一张无形的灰暗的网,罩在了维特的心头。他与之冲突,不断逃避,性格内向和忧郁。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从根本上看,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正因此,它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

哲理诗剧《浮士德》取材

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相传浮士德是中世纪一个漫游哲学家或魔术师,他曾将灵魂卖给魔鬼,以探求新的生活出路。

1.《浮士德》的创作时间:前后延续了60年。

1770年构思;1773年开始写作;1806年完成第一部;1808年第一部出版;

1825年第二部开始写作;1831年7月第二部完成。

2.《浮士德》的创作过程:

歌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原故事进行了全面改造,一方面强调了浮士德形象的特点,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故事中的悲剧结局,赋予浮士德传说以全新的意义。

这部作品乃是歌德一生紧张探索的思想总结和艺术总结,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启蒙运动的艺术总结。

3.《浮士德》的基本情节:

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一生追求,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知识的悲剧;

感官的追求/爱情的悲剧;

权势的追求/从政的悲剧;

美的追求/寻美的悲剧;

事业的追求/事业的悲剧。

4.《浮士德》的思想内容:

对德国丑恶现实的描绘;

对教会伪善的讽刺;

对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揭露;

对反动思潮的嘲笑抨击;

其主要的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Www.KaO8.CC

5.《浮士德》的结构:

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全诗1万余行,共分两部。第一部25场,不分幕;第二部25场,分5幕。

结构特点:没有首尾相连的故事情节作主线,各部分之间若即若离。它的庞大的、复杂的内容是靠着一种内在因素维系,而固着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这种内在因素,就是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

诗剧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真谛的一生经历。

6.《浮士德》的意义:

诗剧的意义,在于它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憧憬、追求、成功、幻灭,再憧憬、再追求、再成功、再幻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超越自身、发展进步的;

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7.浮士德的形象:

(1)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性形象,代表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性格特征: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闻过则改,始终努力向上、向善。

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做抵押;

他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非凡毅力和品格。

他经受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便构成了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

(2)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之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个人欲求和现实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

他一方面想节欲精进,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着缠绵悱恻的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盲目的、腐朽王权的支持者。

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3)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8.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梅非斯特在诗剧《浮士德》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他主观作恶,客观作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他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

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要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于社会实践;

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他忠实地完成了天帝赋予他的使命:鞭策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

总之,梅非斯特和浮士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浮士德满足之日就是身亡之时。他们打赌订约一方面表明梅非斯特对他的帮助为了占有他,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间是辨证关系。同时,他们的打赌,特别是浮士德之死,说明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有止境,满足必然停止,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矛盾永远存在,矛盾解决之日就是事物死亡、消灭之时,所以,进取不能满足。

天帝最后接浮士德上天,既说明善一定战胜恶,也说明恶反过来可以推动善。正是在梅非斯特推动下,才造成浮士德不断追求,所以梅非斯特和浮士德体现了善恶相反相成的关系。

9.《浮士德》的艺术特色:《浮士德》是德国民族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①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与幻想结合。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交织出一副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

②在人物塑造上,最突出的是用辩证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浮士德是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是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

③作品形式多样化。几乎当时欧洲的各种诗歌体都在作品中出现。《浮士德》是德国民族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10.歌德的世界意义: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在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戏剧和小说,成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作品等身”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是一部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作品,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诗剧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运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歌德在《浮士德》中揭示出了人生真谛:“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这对现代人无疑也有很大教益。是歌德首先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促进了全球文学一体化的进程。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热门专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