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我用残损的手掌
1.识记:本篇作者戴望舒,1942年7月3日写于狱中(其时,戴望舒因在香港从事进步文化活动而被日军逮捕入狱),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是诗人后期诗作中的代表性诗篇。
2.领会:(1)本篇是在怎样的特殊背景下创作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诗篇为读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本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3.简单应用:简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思想蕴涵和独特的艺术技巧。
(十二)偶成
1.识记:(1)本篇作者戴望舒,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本篇属新格律诗。
2.领会:(1)本篇与戴望舒以往的诗作相LL,在艺术风格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简单应用:简析《偶成》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十三)泥土
1.识记:(1)本篇作者鲁藜,原名鲁徒弟,"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代表性作品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时间的歌》、《星的歌》等;(2)《泥土》是一首格言式的抒情短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是鲁藜的著名诗作之一。
2.领会:(1)本篇是在怎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2)诗人宣扬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3)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诗人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单应用:(1)简析《泥土》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2)《泥土》是如何通过短小的篇幅来表现深邃的人生哲理的?
(十四)山
1.识记:(1)本篇作者杜运燮,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也是"九叶"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性作品有诗集《诗四十首》、散文集《热带风光》等;(2)《山》作于1945年,收入诗集《诗四十首》。该诗集1946年2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被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
2.领会:(1)本篇借山的矛盾心态传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2)诗人对"山"的态度怎样?
3.简单应用:简析《山》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