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社会重大题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