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关系是( )与具体应用的关系。
A.研究方法
B.基础理论
C.应用模式
D.传统研究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霍桑实验。
A.霍尔(Hall)
B.勒温(Lewin)
C.琼斯(Jeass)
D.梅奥(MAYO)
3.( )、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法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A.会议法
B.判断法
C.观察法
D.分析法
4.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具有二个方面,一是质的差别,即能力的( )差别;二是量的差别,即能力发展水平与发展早晚的差别。
A.素质
B.水平
C.类型
D.形成
5.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 )。
A.连续原则
B.情境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
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观察者的需要与动机;(2)观察者的兴趣和爱好;(3)观察者的个性特征;(4)观察者的过去经验;(5)观察者的( )。
A.知识结构
B.能力结构
C.态度体系
D.人格特征
7.自我( )、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三项主要内容。
A.交往管理
B.思想管理
C.经验管理
D.信息管理
8.任何一种态度都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即认知要素、评价要素、情感要素和( )。
A.文化要素
B.意向要素
C.社会要素
D.情境要素
9.一个人因持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现象称为( )。
A.心理矛盾
B.认知失调
C.心理失衡
D.心境不佳
10.人的需要产生的过程是人与( )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A.生理环境
B.卫生环境
C.客观环境
D.心理环境
11.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 )与动机是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
A.效价
B.能力
C.期望
D.智力
12.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里兰的( )。
A.成就需要理论
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
D.强化理论
13.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 )五大类。
A.金钱需要
B.情感需要
C.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因素归为( )。
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
15.弗鲁姆在他的期望理论中提出的期望模式是: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 )。
A.他人需要
B.社会需要
C.组织需要
D.个人需要
16.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洛克
B.弗鲁姆
C.赫茨伯格
D.斯金纳
17.按时间间隔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和( )强化两大类。
A.可变比率
B.可变间隔
C.固定时间
D.固定比例
18.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个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人群结合体称为( )。
A.个体
B.组织
C.领导
D.群体
19.心理学中把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结构群体
B.假设群体
C.协作群体
D.活动群体
20.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依据,可以把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 )四类。
A.情感型
B.规范型
C.活动型
D.破坏型
21.管理心理学中所强调的群体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 )两个方面。
A.组织纪律
B.社会规范
C.传统规范
D.非正式规范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在( )没有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顺从行为。
A.信仰上
B.心理上
C.态度上
D.认知上
23.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总称为群体( )。
A.向心力
B.协作力
C.合作力
D.内聚力
24.由于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而引起矛盾激化的现象称为冲突。
A.排斥
B.吸引
C.接近
D.相容
25.不良的沟通、组织结构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冲突的( )。
A.人际因素
B.行为因素
C.潜在因素
D.结果因素
26.在信息沟通的流程中,发出信息的主体称为( )。
A.活动源
B.交流源
C.接收源
D.信息源
27.按信息沟通是否有中间环节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直接沟通和( )沟通两类。
A.间接
B.交叉
C.多向
D.交互
28.语言障碍、( )、知觉选择性限制、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组织结构层次影响和信息过量的影响是导致组织内沟通障碍的六个主要因素。
A.群体结构
B.人际矛盾
C.知识经验限制
D.信息不足
29.根据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自然性人际关系和( )人际关系两大类。
A.社会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家庭性
30.社会心理学家莫里诺以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吸引、( )指标的测量结果为依据,绘制出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
A.排斥
B.合作
C.冲突
D.矛盾
31.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最早进行人际交往的测量,他发现人际交往的( )、方向、层次和空间距离是评价人际关系的四个重要指标。
A.频率
B.目标
C.行为
D.需要
32.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们接触的距离在一英尺之内,如恋人、家属、挚友间的接触属于人际关系( )的范畴。
A.接受区
B.亲密区
C.熟人区
D.接近区
33.改善人际关系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六种:( )、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和排难解纷法。
A.感情投资法
B.需要互补法
C.金钱刺激法
D.社会调查法
34.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 )保持一致的过程。
A.组织
B.领导
C.群体
D.环境
35.一个真正有为的领导者应当同时具有( )和非正式领导者的功能。
A.群体领导者
B.正式领导者
C.正规领导者
D.非正规领导
36.把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定义为天生的领导理论称为领导的( )品质理论。
A.现代
B.当代
C.古典
D.传统
37.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者行为分为面向职工与( )两个方面。
A.面向发展
B.面向效益
C.面向生产
D.面向组织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中,把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类型简称为( )。
A.W型
B.F型
C.P型
D.M型
39.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必须与被领导者的( )相结合。
A.成熟度
B.性别
C.年龄
D.文化水平
40.三层次说强调,组织文化是由外显文化、制度文化和( )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的。
A.团体
B.群体
C.社会
D.精神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挫折理论
2.晕轮效应
3.参与改变理论
三、论述题(共45分)
1.请阐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内容。(10分)
2.说明态度的定义,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10分)
3.画出激励过程的基本模式,进行简单的解释并指出该模式在管理情境中的实际意义。(10分)
4.请结合国情,对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