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模拟试题 > 管理类 >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 > 2018年自考《政府、政策与经济学》高效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政府、政策与经济学》高效试题及答案

2018-05-03 17:07:19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单选题
点击查看答案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C 5.C 6.A 7.B 8.A 9.D 10.B 11.A 12.A 13.B 14.C 15.C 16.D 17.A 18.B 19.C 20.B 二、21.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22.调整支出和收入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 (1)政府购买支出。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在总支出水平不足、发生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提高支出水平增加社会整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水平,扩大就业和生产,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引起通货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2)政府转移支付。它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一般来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总需求水平。(3)税收。税收同样具有乘数效应,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影响国民收人,也可以通过变动税收总量来影响。一般说来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引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相反。因此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4)公债。公债发行既可以筹集财政资金,又可以通过公债的发行与其在资金市场的流通来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体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性效应。 23.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竟有限,因此,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24.根据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就不能用财政预算收支年度平衡的观点来安排年度预算,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反之,有意安排财政盈余,以消除通货膨胀。这是对原有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被称为功能性财政,它主张预算目标不应是追求收支平衡,而应是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三.25.自动稳定机制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冲击的机制,能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制度本身就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繁荣则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2)政府的转移支付。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可以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下降,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使经济走向复苏。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政府依照农产晶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晶,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26.实施财政政策的效果从两个方面可以进行说明: (1)财政政策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①当实行减税时,一方面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增加生产就业,使国民收入增长,但同时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投资,减少国民收人增长的幅度。②当实行增加政府支出时,一方面使消费增加,扩大生产就业,促进国民收入增长,但另一方面使利率上升,减少私人投资,使其对国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减弱。③当对私人投资实行补贴时(作为前两政策的辅助),可以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减少前两政策中由于利率上升而使投资减少的影响。 (2)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①挤出效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为弥补赤字进行的举债行为会驱使实际利率的上升。实际利率上升会减少消费者对利率反应敏感的物品的购买,会推迟对投资晶的购买;同时,利率的上升会使汇率上升,引起净出口下降。经济学家把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和净出口的这种影响称为挤出效应。如果把财政政策转化为紧缩性的政策,将会挤入私人支出,即产生挤入效应。因此,财政政策的约束力至少部分地被挤出、挤入效应抵消,并不像凯恩斯主义所描述的那样有效。②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时滞,其次是不确定性,例如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在财政政策发生效用前,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等。 四、27.当我们把需求价格与与之相对应的需求量的关系用数学形式描述出来时,就可得到需求曲线。商品的需求量同它本身价格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在数学上表现为一种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是需求曲线的正常状态。 28.(1)需求表是需求价格与与之相对应的需求量的一览表。相对于每一个价格,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需求量,这样形成的一一对应关系,表现为表格形式,就形成了需求表。(2)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当商品本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时,商品的需求量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变动,这种变动通常被称作需求量的变动。(3)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时,消费者的收入,或者是相关商品的价格,或者是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动,会引起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这种变动通常被称作需求的变动。 五、29.生产活动可以被分解为许多最基本的单位——不同职能的操作,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分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的操作分开进行。 30.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即分工和专业化给人们带来的利益,个人间分工的经济性大致可分为直接的经济性和间接的经济性两种。直接的经济性就是由于采用一定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而较之以前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资源的节约。分工和专业化的间接经济性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为生产方式的其他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对这些创新的采用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 31.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内的个人间的分工; 企业间分工是指由于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市场中的专业化而形成的相互间的分工; 地区间分工是由于市场范围扩大,出现生产的地区专业化,从而形成的地区间的分工; 国际间分工是由于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际市场,国家间由于资源禀赋等不同而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进行交换,从而形成的分工。 32.分工和专业化的不经济,即过度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坏处,它分为两个方面: (1)劳动的异化。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生产活动变得越来越单调和沉闷,使劳动者更沦为机器的附属,劳动者越来越丧失丰富性和创造性。 (2)专业化与分工使相互依赖程度和范围越采越深广。劳动者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劳动依赖性很强;单个企业需要在市场上出售产品以换得货币,某一行业产品的实现出现问题,会引发整个经济连锁反应甚至崩溃;各地区甚至国家间的经济依赖也日益深化。 六、33.商会与工会分别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企业主和工人的利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商会是指由独立的经营单位、事业单位或自由商人、企业职员等自愿组成,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既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工会是工人的组织,旨在为其会员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工资。 34.商会是企业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民间组织,但就其社会影响和作用来说,它是任何社会群众团体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商会依靠“公信力”的作用发挥影响,一方面有的商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商会利用其在行业内的社会影响力。(1)商会是自律性商业团体,会员都要受商会章程、会规的约束,而且章程、会规有组织保障。(2)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商会还可拟订行规行约。(3)商会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它与政府的关系上。商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往往因为它集中了一批在经济上最有实力、在政治上有很大影响的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同时,政府要推动经济发展、贯彻经济政策,收缴税赋、保证经济秩序等都离不开商会。另一方面商会为在社会经济中维护本集团利益、在政治上有发育权,也要通过政府部门,因而商会会为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 35.西方国家工会的主要武器是集体退出劳动的威胁,即罢工。工会力量的源泉是集体行动,工会可以被看做是劳动的卖主,它具有市场垄断势力。它的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在:①工会的经济影响:降低就业水平。在工会化的行业,工会具有价格制定者的某种力量,由于工会提高了劳动的价格,厂商将雇用较少的工人,高工资以低就业为代价。②工会的政治影响。工会认识到,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们在与厂商的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可能通过政治程序参与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来获得。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做经济决策时,都不再忽视 有组织的工人的经济与政治力量。因此,由于工会经济和政抬上的影响,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工人 的利益。③工会的力量受各种因素限制。一方面受经济力量的限制,如在面临被替换和失业的威胁时,工会 就不得不有所妥协,另一方面受政治法律环境的限制,在较民主的政治体制下,工会拥有通过政治和法律途径 进行发言的权利,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所代表的利益,才不会采取激烈的手段。 36.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行业协会的意义:(1)在政府职能转变情况下,有利于市场行为的 规范化、保护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的合法权益。(2)有利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3)有利于国家的 宏观调控。(4)能引导企业走向市场。因而作为政府和企业的中介,行业协会是双方都需要的。 七,37.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它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 史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因决策主体.决策组织的差异而不同。 公共决策体制按最高决策者的人数可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制,按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划分集权制和 分权制。 38.政党在决策系统中的作用主要包括: (1)目标制定。政党鲜明的政治纲领使该政党在决策时具有明确、统一的目标导向,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 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2)利益表达与聚合。政党是最善于进行利益聚合的组织。它们将其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通过政治目标、纲领或政策等形式反映出来,并在选举获胜后执掌政权时,使其利益实现,即使在没有取得政 权的情况下,也会竭力影响或介人政策制定。 (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通过竞选活动,政党将分散的选民个人组织.起来,使他们作为一个团体介人到政 治生活和决策中。 (4)精英的形成与遘选。政党提名候选人是竞选公职人员的重要步骤,一般先要在党内竞选取得胜利,然 后代表本党成为候选人,在全党利用各种竞选工具的支持下,取得胜利。因此政党在组成政府和制定政策方 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即使选民要求进行自由选举,也无法摆脱政党的影响。 39.利益集团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或方式有: (1)游说就是代表利益集团的说客向立法者、政府官员进言,希望其支持利益集团所希望的政策。 (2)个人联系是以与政府官员的个人关系来表达集团利益。 (3)有的利益集团采取由该集团成员或代理人直接进入决策机构的方式而直接地和持续地表达其利益, 还有的利益集团通过为议员等提供竞选经费来培植自己的政治代盲人。 (4)利益集团还通过宣传制造舆论、进行民意调查或向政府提供有关的信息来影响政府的决策。 (5)抗议示威、罢工等强制性方式也是些弱势利益集团常采取的影响决策的形式。 40.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一般有: (1)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直接行使主权; (2)用间接或代议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者参与公共决策, (3)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或通过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5)对政府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从而反映到决策中去。

2018年自考《政府、政策与经济学》高效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必答题

一、本题包括1—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公共决策体系包括( )

A.决策主体、决策个体和决策体制

B.决策层、决策体制和决策流程

C.决策层、决策个体和决策流程

D.决策主体、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

2.失业的类型一般分为( )

A.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地区性失业,自然性失业

C.技术性失业、地区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D.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然性失业

3.财政政策制度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三项制度发挥的.这三项制度是 ( )

A.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贸易出口的自动变化和工业品价格维持制度

B.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C.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贸易出口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D.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工业品价格维持制度

4.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减税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分别为

A.二者同增

B.二者同减

C.增加和减少

D.减少和增加

5.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关系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无关品和互补品

B.互补品和相关品

C.无关品和相关品

D.互补品和替代品

6.在经济学中,生产者的供给必需的两个条件是 ( )

A.生产者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

B.生产者出售的愿望和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C.消费者购买的愿望和生产者供应的能力

D.消费者购买的愿望和生产者生产的能力

7.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实现均衡的条件为 ( )

A.I+G+X=S+T+M

B.I +G=S+T

C.I =G

D.以上都不对

8.分工和专化的间接经济性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为生产方式的其他创新提供了条件,而这些创新的采用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或生产资源的节约。以下不是这种表现的是 ( )

A.促进了区域分工

B.技术进步

C.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

D.促进了投资方式的出现和发展

9.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是( )

A.私有财产

B.经济自由

C.政府是守夜人

D.自由竞争

10.市场的作用机制主要是( )

A.自由和价格机制

B.竞争和价格机制

C.价格和自我调节机制

D.自我调节和自由机制

11.在混合经济中,一般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的机制是( )

A.市场机制

B.计划机制

C.混合机制

D.价格机制

12. 1936年,凯思斯在一本书里提出了“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观点,这本书是( )

A.《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B.《经济学原理》

C.《国富论》

D.《经济学》

13.后工业化社会运转和组织起来的核心是( )

A.劳动力

B.知识

C.生产

D.服务

14.在知识经济时代,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的是( )

A.通讯

B.计算机

C.信息和知识

D.生物和航天技术

15.下列不属于公司制企业的基本类型的是

A.无限公司

B.两合公司

C.有限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16.下列不属于公有经济成分的是 ( )

A.国有独资公司

B.国有控股公司中的国有部分

C.集体经济

D.民营企业

17.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公共选择理论,下列不属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机构的看法的 ( )

A.政府允许一个机构对一特定服务进行垄断通常是为了增加效率

B.公众和民意机关难以对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C.公共机构内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D.公共机构缺乏预算约束

18.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职能的是( )

A.发行的银行

B.调控的银行

C.银行的银行

D.国家的银行

19.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具体模式有独立型、准独立型和附属型三种与政府的关系属于独立型的是( )

A.荷兰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20.金融体系的核心是 ( )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保险公司

D.证券公司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案例,然后回答第二、三题.

案例(纯属虚构):

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从1998年开始,改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本质上考察,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属于扩张型财政政策,但不是一般的扩张,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殊的扩张型财政政策.所说特定环境是指我国1996年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1998年,社会供求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一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并且,在1996年到1998年7月,六次降低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条件下,采取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下列特点:一是中央政府为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采取的特定范围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其范围是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体的经济拉动,地方财政应确保收支平衡,不得层层扩张。二是主要扩张手段为发行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的双重手段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三是具有明显生产性特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增加公共物品支出,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综合考察有四条:

(1)社会总供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较慢。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又难以启动经济时,才需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收入基础好和财政赤字不过大.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国家财政收入没有一定基础,财政赤字已很大时,没有资金可投,无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3)国债规模合理.这也是制约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因素。因为增发国债是有客观限制的,如国债规模已过大,就无法靠发行国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4)增加投资的物质资源约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耗费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发挥作用。

总之,具备上述条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上述条件变化了,就要改变或淡出积极财政政策。因此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一项中期政策,从1998年开始,到“十五”计划的中后期逐步淡出为止。

二、本题包括21—24题四个小题,共20分。

21.什么是财政政策?(3分)

22.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调节社会的总体需求的?(8分)

23.解释补偿性经济政策。(4分)

24.根据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如何安排年度预算。(5分)

三、本题包括25—26题两个小题,共20分。

25.简述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机制。(10分)

26.简述实施财政政策的效果(10分)

第二部分选答题

(选答题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题,每题20分。任选两题回答,不得多选,多选者整个选答题部分不给分)

四、本题包括27—28题两个小题,共20分。

27.给出需求曲线的定义,并说明需求曲线的正常状态是什么。(5分)

28.结合需求曲线,请解释下列经济学的含义

(1)需求表(5分)

(2)需求量的变动(5分)

(3)需求的变动(5分)

五、本题包括29—32题四个小题,共20分。

29.在经济理论中,分工与专业化的区别是什么?(2分)

30.结合分工与专业化的定义,谈谈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6分)

31.定义并说明以下概念: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地区间分工和国际间分工。(8分)

32.结合分工与专业化的定义,谈谈分工与专业化的不经济性。(4分)

六、本题包括33—36题四个小题,共20分。

33.商会与工会的区何在?(3分)

34.指出商会的社会影响力。(5分)

35.指出工会的社会影响力。(8分)

36.我国目前发展行业协会的意义及其主要职能。(4分)

七、本题包括37—40题四个小题,共20分。

指出说明:

37.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类型。(4分)

38.政党在决策系统中四方面的作用。(6分)

39.利益集团影响公共决策的5种途径。(5分)

40.在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5种途径。(5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自考专业快选

自考热门专题

自考热议话题

自考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