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笔记串讲 > 文学类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2018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解析一

2018-02-12 17:45:21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

与世界各地的神话一样,我国神话也鲜活地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通过神幻的想象,把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提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在原始思维里,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原逻辑”的“互渗”关系。“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他举例说,野物、鱼类或水果的丰收,正常的季节代序,降雨周期等,在初民看来,都与由专人举行的一定仪式有联系,或者与某位拥有专门的神秘力量的神圣人物的生存和安宁有联系。又如一个人在狩猎或战争中是幸运还是倒霉,会与他的妻子吃不吃这种或那种食物有关。这种在今天看来毫无理性和逻辑的联想、“互渗”,正是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的神话中,那些涉及人与自然的故事,例如盘古开天辟地、身体化为万物,女娲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以弓箭射落九日,禹化身为熊以治水以及与水神共工的战争等等,就体现着原始思维的特征。正由于此,神话那神奇的故事,那古拙又幽渺奇丽的美,是后世不可能重现的。

除了思维特征之外,我国神话在精神实质上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我国神话系统

我国的神话大都未能完整保留下来,存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片段,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及其他一些古籍中。但是仅从这些零散的资料,也可看出远古神话的丰富多彩。根据神话存留的具体情形,从主题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三类。

(一)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主要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关于开天辟地,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盘古的故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徐整《三五历纪》)

世界各地都有“宇宙卵”的神话,认为宇宙是由卵化生的。《三五历纪》所载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就是初民由“卵生”这一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生命现象,推想天地的由来,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色彩。《五运历年纪》记录的故事,说明盘古不仅分开了天与地,还贡献出自己的身躯,为世界创造了万事万物。

天地既已开辟,自然万物既已诞生,世界上就只缺少人类了。我国神话对人类由来的解释,是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这则记载,显然经过了后人的加工,人分等级贵贱,是进入阶级社会才产生的观念。但是,其中包含着初民对于人类自身由来的解释。女娲造人的神话相当古老,《楚辞·天问》就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造了人,那么女娲自己又是谁造的呢?《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这是说,女娲不但造人,也造了神。因为女娲有造人的功绩,后世便尊之为人类的始祖。

(二)自然灾害神话

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例如: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女娲除了造人,还有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功绩,《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这则故事神话气息浓厚,较少后人的加工。《列子·汤问》篇也有记载:“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想象杳渺,深闳瑰丽,极富神话特征。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2、当前学历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3、提升学历目标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4、意向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报考所在地
*
请选择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没有选项
*
*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热门专业推荐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