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8章
第八章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1.最早确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是(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2.最早确立环境“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中国
3.在环境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 )
A.开发许可证 B.建设许可证 C.排污许可证 D.销售许可证
4.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分析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报告表
我国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分类管理的目录由环保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5.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负责的主体是( )
A.评价单位 B.建设单位 C.审查单位 D.以上全是
6.在污染控制法中起着支柱作用的制度是(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许可证制度 C.排污收费制度 D.经济制裁制度
7.征收排污费制度的目的在于( )
A.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 B.使企业承担污染防止费用
C.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 D.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
8.首次提出在我国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的规范性文件是( )
A.《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B.《环境保护法(试行)》C.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D.《水污染防治法》
9.将限期治理规定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规定的范畴的法律是( )
A.《水污染防治法》 B.《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10.能够起到正反两方面刺激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 )
A.财政援助 B.低息贷款 C.财政补贴 D.税收
经济刺激的几种形式及有关法律规定
普遍采用的是:财政援助(只起正刺激作用)、低息贷款、税收(免税、减税、加税)(起鼓励和抑制正、反两种作用)
11.申请缓缴排污费,缓缴的期限最长不超过(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2.环保部门对于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处以的罚款最高额为( )
A.20万 B.50万 C.100万 D.200万
13.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不包括( )
A.初报 B.续报 C.处理结果报告 D.确保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警级别最高的是( )
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15.最早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 )
A.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D.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16.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报送审查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
A.10日 B.5日 D.15日 D.30日
17.我国已经颁布的规划法律法规不包括( ) 17. 18.
A.《土地管理法》 B.《城市规划法》 C.《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D.《国土整治法》
18.城市的详细规划的审批权属于( )
A.该市人民政府 B.该市人民代表大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纲领规划,它要规定城市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制定详细规划的依据。
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具体化。它要对区域内近期建设和新建改建的各项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它是城市各项专业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由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多选题
1.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为下列哪几个阶段进行( )
A.论证阶段 B.总体规划阶段 C.报批阶段 D.详细规划阶段 E.实施阶段
2.我国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 )
A.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B.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C.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D.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E.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3.关于“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间的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
B.只有“三同时”而没有环境影响评价,会造成选址不当
C.“三同时”只能减轻损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却可以预防损害
D.有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没必要再适用“三同时”
E.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轻污染,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4.环境许可证包括以下类型( )
A.适用于发展规划、选址等的规划许可证 B.适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许可证
C.适用于对环境有影响的各种工程建设的建设许可证
D.适用于危险、有毒物或严重危害环境的产品的生产销售许可证
E.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
5.排污费要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下列哪些项目( )
A.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B.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 C.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项目
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E.经过限期治理仍然无法达标的项目
6.下列关于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B.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C.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D. 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E. 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
7.国家环保总局审批下列哪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A.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区的项目 B.核设施 C.外商投资的建设项目
D.省一级对环境问题有争议的项目 E.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8.下列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中,规定了许可证制度的有( )
A.城市规划法 B.海洋环境保护法 C.渔业法 D.森林法 E.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9.下列哪些情况无须缴纳排污费( )
A.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
B.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
C.排污者因超标排污已经被环保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 D.达标排污的 E.达标排放噪声的
10.我国清洁生产制度的使用范围包括( )
A.从事生产活动单位 B.从事服务活动单位 C.从事教育活动的单位
D.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 E.从事金融服务的单位
1、清洁生产制度的适用范围。一是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二是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
11.《清洁生产法》对生产者规定的指导性要求包括( )
A.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B.有关建设和设计活动应当优先考虑清洁生产
C.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应当采取清洁生产措施 D.一般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E.减少包括材料的过程中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生产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了对生产经营者实施清洁生产的要求,按照强制力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指导性规范、自愿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三种。
第一,指导性规范。是不附带消极法律后果(即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的选择性行为模式。包括:有关建设和设计活动应当优先考虑清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应当采取清洁生产措施;一般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
第二,自愿性规范。是不附带任何法律义务且具有积极法律后果(以政府奖励、表彰等形式表现)的选择性行为模式。主要目的在于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改善企业及产品形象,同时,可以相应地依照有关规定得到奖励和享受政策优惠。
第三,强制性规范。是附带消极法律后果(违反将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模式。强制性规范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履行下列义务。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对部分产品和包装要实行标识和强制回收;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止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违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贸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罚款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者,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法律规定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违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
1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向公众公开信息包括( )
A.环评开始阶段 B.环评报告制作阶段 C.环评进行阶段D.环评审批阶段 E.环评报告提交阶段
1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包括( )
A.公众意见 B.咨询专家意见 C.座谈会 D.论证会 E.听证会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可分为( )
A.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B.重大环境事件 C.较大环境事件 D.一般环境事件 E.轻微环境事件
15.根据我国环保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限期治理责任的排污者包括( )
A.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者 B.处于风景名胜区的排污超标者C.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但排污未超标者
D.位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设施排污超标者E.未进行三同时的排污者
16.对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何种处罚( )
A.加收超标排污费 B.责令停产 C.继续限期治理 D.关闭 E.罚款
1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终止条件有( )
A.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解除 B.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经降至规定限值内
C.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D.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E.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18.经济制裁普遍采取的形式是( )
A.罚款 B.税收 C.低息贷款 D.财政援助 E.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