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泛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三)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荣格、埃里克森。
二、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一)潜意识是冲动、情欲和可望不可及的记忆表象的贮存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人格部分 | 描述 | 遵循原则 |
本我 (id) | 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 快乐原则 |
自我 (ego) | 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 | 现实原则 |
超我 (superego) |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 至善原则 |
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三)意识阈
意识阈是指一个观念从抑制的状态进入现实观念的状态时必须跨过的那道界限。
由德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较之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更侧重于认识性。
(四)潜意识与传者
1、潜意识与传者灵感的产生
(1)灵感: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当某种新形象、新观念或新思想从潜意识跃入意识领域时的瞬间心理状态。
(2)灵感产生的条件
①认识主体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和适量的情绪情感,使心理能量积聚到可以开启意识阈的量。
②原型启发。
2、潜意识与传者的文风
文风是潜意识的一种外显形式,传者的文风与其个性有直接关系。
3、潜意识与传者的情结
(1)“情结”:心理学术语,由荣格提出。
情结是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2)情结的特征
①压抑性,情结是由创伤引起的。
②固着性,力比多或内驱力部分地停留在某一较早的发育阶段,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③情绪性,一种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
④核心性,个体潜意识的核心。
⑤泛化性,对事物、情感等的执着追求。
4、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定义: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5、意识是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6、个体无意识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三、集体无意识
(一)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
(二)对集体无意识的认识
1、集体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多表现为本能(先天的行为倾向)和原型(先天的思维倾向)。
2、集体无意识有三个层次:一是人类共性;二是民族性;其三是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因地域(或地区)造成的区别。
(三)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1、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人类的共性,集体无意识,以媒介信息为载体,反映出全人类共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2、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与某一民族种系的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淀于该群体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再经外化则表现出该民族自己的个性,即民族性。
3、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地区(地域)的特点。
地域差别也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认知方式,反映出不同地区人的集体无意识的不同构成。
四、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一)人格发展阶段论(教材P104)
1、概念
即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提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按照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都会出现相应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心理矛盾和主要的影响者。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在每个阶段的心理矛盾,其人格的发展就是健全的,反之,则会严重阻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2、评价
(1)局限性
①该理论的基调依然保持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生物学化的观点;
②该理论没有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摄入自己的视野;
③该理论有主观臆想的成分。
(2)发展性
①强调人的社会化需要毕生才能完成;
②强调人在发展中自我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③积极主张在整个发展阶段中都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发展阶段论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1、节目定位(P105)
①在受者年龄上的定位
②在传播内容上的定位
2、影视节目内容的定级(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