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中外音乐欣赏》试题库:论述
一.分析乐曲《红旗颂》:
答:红旗颂是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该作品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成功。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合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东红旗升起的情景。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这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颂歌。乐曲开始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引子,紧接着弦乐奏出舒展,优美的颂歌主题,描写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新中国诞生了!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 乐曲的中间部分,在铿锵有力的三连音节奏进行中,圆号奏出简短有力的曲调,仿佛前进的号角。接着颂歌主题变成了豪迈的进行曲,象征着在革命红旗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开了巨人般的前进步伐。 颂歌主题的再现部分,表现了亿万人民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尽情。尾声号角更加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表现了中国人民永远高举红旗,奔向明天的英雄气概。
1、引子:曲调坚定有力,圆号的连接庄严而神圣,国歌响起,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从此当上国家的主人。
2、主题一:曲调写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的景象,用颂歌般地旋律,抒发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面对无数先烈染红的旗帜,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充满憧憬、无限幸福地、无限伤感地和对红旗的无限爱恋地,……既有对革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无限怀念与追思。
3、主题二:音乐急转双簧管柔和哀怨地开始,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中提琴的重复使人想起过去革命的艰难,人民生活的艰辛。
4、低音响起:如同黑暗年代的白色恐怖,这是像一个感人告别场面,哀婉而缠绵,最后小号想起,乐曲在不断重复中提升力度,象征在白色恐怖中,社会一天天地黑暗,人民的苦难在一天天地加重,最后小号响起,人民忍无可忍,奏响革命的号角,催促革命者上路。
5、主题以交响曲风格的再现:描写了一个轰轰烈烈、前赴后继的战争场面,最后是红旗插上山顶胜利和夹道欢迎场面。
6、主旋律的重复:东方红旋律奏出,整个音乐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了,全国各族人民将团结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周围,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期待。
7、尾声:引子再现,引入国际歌旋律,全曲达到最高潮,表示新中国的明天将一片光明。
二.分析乐曲《十面埋伏》:
答:《十面埋伏》是一首我国的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分析乐曲:这首乐曲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落。“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浓烈的战争气氛。第二部分包括第六、第七、第八、三个小段,是全曲的中心,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殊军死决战的激烈场景。“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感觉。“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这段音乐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的音响模似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第三部分包括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册去“全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曲的优秀代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思想内容:《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而刘邦却从几次全军覆没中死里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三. 分析乐曲《春江花月夜》
答:《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古典抒情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中国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是一首词情委婉的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1、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等情景。
2、唉乃归舟是全曲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3、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4、《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四. 分析乐曲《春节序曲》:
答:《春节序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为基础、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它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节奏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境。这首乐曲是复三部曲式。开始为前奏,它概括了全曲的情绪、音调与节奏特点,热烈欢快。前奏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强力度、乐队全奏开始,木管和弦乐奏主旋律,铜管作节奏型的伴奏,加强了力度,烘托气氛。第二部分音乐是前者的机发展,采用对答式的手法,主导动机在乐句上变化出现,问句由长笛和双簧管主奏,回答时的乐句加入了各组高音乐器主奏,中低音乐器的伴奏,力度一弱一强,乐句结构逐渐紧缩,使音乐显得活跃而起伏。第三部分是第一大部分的旋律再现,最后又出现前奏第二主题的旋律,乐队齐奏,乐曲在欢乐沸腾的情绪中结束。《春节序曲》是一首明快、粗犷而热烈的乐曲,描写的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欢快热烈。开始时的引子由乐队全奏的宏大音响揭开了民间节日歌舞的序幕,第一段是淳朴、优美的舞蹈性的音乐。中间部分是一个抒情性的对比段落,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音乐更为紧凑和热烈,并在万民欢腾的气氛中有力地结束,作品表现了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生动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