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网站地图 > 备考资料 > 笔记串讲 > 经济类 > 财政学

2018年自学考试财政学冲刺复习重点(1)

2018-01-25 15:41:00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1.1财政概念

1.1.1 财政现象

(1)什么是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是形于外、表面的东西,一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感知;现象是个别、片面的东西,展现的是事物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不是事物的共性,它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没有深入本质,形成概念之前,就像盲人摸象,所看到的现象只是事物的局部,是不全面的。

(2)财政现象有那些具体表现?

财政基础理论方面,财政本质、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等;

财政收入方面:如税收、公债、国有资产收入、公益和福利彩票等;

财政支出方面:如政府投资、政府采购、政府教育科学文化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财政管理方面:政府预算、财政体制、 财政政策。

1.1.2 财政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财政的概念问题实质上就是财政的本质问题,被称为财政基础理论的基石问题、核心问题。财政的本质代表了对“财政”最深刻的认识,是对财政的最根本性理解。财政的概念是对财政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形成一个统一的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体系的灵魂,也是解释其他全部财政问题的基础。一个鲜明的财政概念观就代表一种独特的财政观,它积淀了、结晶了、升华了财政学家的全部思想。对任何一个财政学者来说,形成一个独特的财政概念都是最难最难的,这意味着要把对财政的全部认识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要把整个财政理论体系只用一个独特的理念统一起来。有些人可以写很厚很厚的财政学书,上百万字也能写出来,但是一句只有几个字的“财政概念”却概括不出来,就是因为概念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1)财政概念的定义:

明确概念,下定义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 = 种差(内涵)+ 属概念(外延)。种差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上也叫内涵,属概念就是与该事物最接近的更大一点的概念,形式逻辑上也叫外延。下好定义的关键是:外延必须相应相称,内涵必须清楚确切。

在这里我们遇到是任何一们学科都会遇到的元概念问题,所谓元概念就是用来定义任何一门学科最基本概念的概念,它本身是不能定义的。因为所有的被定义概念都是借助于其他概念来定义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定义,那么我们总是可以从前一个定义追溯到后一个定义,并一直追溯下去。显然为了有一个起点,人类知识必须接受一些最简单的不用定义的概念。财政是什么客观事物?这实际上就是财政的元概念所指何物的问题。

关于财政是什么?从元概念的角度看,有多种认识。“财政”就其汉字字义理解,“财”即金钱、货币、财富、钱财;“政”即行政、政策、政治。财和政合起来,就是理财之政,由于“政”一般与国家、政府密切相关,所以,“财政”是一个专门表示“国家(政府)理财活动”的词,而通常的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和公司理财活动一般只能称为“财务”活动,而不能称为“财政”活动。“财政”就其英语字义Public Finance理解,“Public”是“公共”之义; “Finance”是“融资、理财”之义,合起来就是公共理财。这些字义的理解都是对财政的传统认识,现代对财政的认识是从经济的角度讲的,认为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政府经济。若进行中西对比、古今对比的总结话,那财政的元概念主要有如下看法:

传统观点:中国认为:财政就是理财之政,即是一种国家理财活动。西方认为:财政就是Public Finance,即是一种公共理财活动。

现代观点:财政就是Public Economic、 Public Sector Economic (Economic of The Public Sector)、Government Economic,即是一种公共经济活动、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政府经济活动。

选择什么样的元概念,将直接影响到对财政基本特征的把握,并最终影响到对财政本质和概念的确定。

(2)本教材的定义:P3页

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国家分配论)

在这个概念中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财政的属概念(外延)是分配。为什么财政的种差(内涵)是国家或政府的?因为在财政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非营利性,只有国家主体性是财政独有的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属性。为什么财政的属概念是分配呢?因为“财政”是一种特殊的理财活动,而“理财”属再生产的“分配”环节,所以“财政”的属概念就是“分配”。

(3)财政概念的演变

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财政”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在中文“财政”一词出现以前,中国用来概括财政现象的词汇有“国用”、“国计”等,这两个词的外延虽然略有不同,一个是“财用或用度”,另一个是“计度或计会”,但内涵却是一样的,都确定为“国家的”,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将财政的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而西方人自1776年亚当?斯密首创了财政学之后,就主要采用Public Finance而没有采用National Finance或Government Finance来概括财政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人对财政本质的不同理解。英文Public Finance的意思是“公共理财”,它清清楚楚地表明西方人将财政的外延认定为“理财”,而内涵则认定为“公共的”,为什么不用“国家的”或“政府的”来界定财政的内涵呢?原因就在于西方人认为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西方的Public Finance 随着西洋文化的影响后来传播到了亚洲,日本人将其译为“财政”,中国于19世纪末又间接从日本“进口” ,“财政”一词自进入中文词汇后,就一直被解释为“国家理财”,这与中国古代的“国用”、“国计”意思倒是很相近,但中国人的“财政”与西方人的Public Finance在本质上却发生了变化,中文“财政”一词的外延虽然与西文Public Finance一样是“理财”,但内涵却变为“国家的”,这就说明中国人实际上将财政的本质属性概括为“国家主体性”。到了现代,中国财政学又进一步发展出了独特的“国家分配论”学说,但财政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国家主体性”,而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财政学却出现了新动向,财政被理解为“公共部门经济”,财政概念的外延变为“经济”,内涵则变为“公共部门的”,财政的本质属性又演变为“公共性”。从现代财政学的潮流看,财政的元概念选择公共部门经济、公共经济、政府经济已经成为主流。总之,从财政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来,由于人类对财政根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同,财政概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国家理财”到“公共理财”,再到“国家分配”,又到“公共部门经济”的曲折演变。

1.1.3中国不同流派的财政观

财政学最早源于西方,自清朝末年(1903年)中国借鉴西方财政学创立自己的财政学后,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学术上始终存在着“现象派”与“本质派”、“中派”与“西派”之分。新中国之前,中国财政学由“现象派”占主导,新中国后,中国财政学由“本质派”占主导,而“西派”无论解放前后都始终是世界财政学的主流。

(1)中国财政学各主要流派之分类(流派的划分以财政本质观为标准):

自新中国财政学“本质派”兴起后,先后出现了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国家意志论、再生产决定论、社会共同需要论、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公共分配论、公共产品论、公共经济论等。

(2)中国财政学的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的历史简介

形成期 :50年代后期、60年代 在反思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

“国家分配论”。

成熟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同其他其他流派的本质之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主导期:80年代——90年代 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因论证较为严密,言之较为

有理,影响最为广大,故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临挑战期:90年代以后——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临新观点的

冲击,主要是“西派”理论观点的冲击。

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张馨、蒋洪等

(三) 科学的财政观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财政的人来说,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财政是什么?一个财政学者,不管他研究了多少年财政问题,写了多少篇财政文章,出了多少本财政书籍,如果他不能简洁清楚地说出一个他所能够认可并接受的财政概念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没有形成一个的清晰的财政观,他对财政还没有一个根本性理解。

所谓财政观,就是人们对财政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财政本质的基本理解。而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财政观,就必须对财政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财政的本质是财政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财政理论的最重要战略制高点。财政的本质不仅直接决定了财政观的形成,而且直观地反映着财政境界的高低。

财政观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财政本质观的交锋,如果争论两种不同的财政观却不从财政本质问题上交锋,那么就脱离了主战场,说明财政的境界还不够高。20世纪中国财政学界兴起的“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极其滑稽的理论混战。滑稽的要害在于,争论“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双方居然没有首先争论“财政是什么”?如果连“财政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又谈何弄清楚“什么是国家财政”与“什么是公共财政”。“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的要害恰恰就是财政观(财政本质)的不同。“国家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国家理财观和国家分配论”,而“公共财政”究其本质来说应该代表“公共理财观和公共经济论”,两者明明是两种不同财政观的本质之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本应该十分精彩的财政本质交锋并没有出现,关键的原因就是“公共财政论者”缺乏必要的财政境界,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公共财政论”实质上并非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而仅是关于财政类型的理论。既然“公共财政论者”自动在本质问题上举手投降了,论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公共财政论”虽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严重失败,其结果就是在中国财政理论中“国家财政论”仍然力压“公共财政论”,在实践中名声很响的“公共财政论”在中国财政基础理论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实际上,中国的“公共财政论者”要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一种新型的财政观,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些。在战略上,“公共财政论者”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财政就是公共理财活动,本质上是公共经济”的新财政观,在战术上应该全力以赴地论证“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是公共经济,公共性体现着国家分配的深层本质”。

从世界财政学的发展趋势看,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已经成为引领财政观变革的新主流。传统财政学,无论是中国的国家理财观(国家分配论),还是西方的公共理财观(公共分配论),对财政的理解都有局限性,它们都从政府收支管理出发,一个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另一个强调公众的主导作用,两种财政观的境界都不如公共经济观(公共经济论)开阔高远。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都没有跳出政府收支的圈圈,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处理收支矛盾,他们善于算财政的账,不善于算经济的账。而公共经济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它跳出政府收支看财政,视财政为公共经济(公共部门经济),辨证地把财政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之中,注重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联系,既重视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也重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公共经济观不仅善于算财政的账,而且善于算经济的账、社会的账和政治的账,比较有战略眼光,其财政观的境界明显高出国家理财观和公共理财观。从中国财政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看,走公共经济学之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财政观,而且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学者财政观的境界。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2、当前学历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3、提升学历目标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4、意向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报考所在地
*
请选择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没有选项
*
*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热门专业推荐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