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考《中国美术史》试题库:名词解释4
一、名词解释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师造化”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得心源”又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产生好的作品。
2、“意在笔先”:由唐代王维提出、张彦远加以完善,这是唐代绘画美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意”,主要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象”,服从于“意”,为“意”而用。
3、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院画也有其局限性,“萎靡柔媚之处当舍”(鲁迅语)。
4、“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5、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元代逐趋成熟,并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画坛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