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考《新闻评论写作》试题6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題,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杂文
27.网络和新媒体评论
28.电视口播评论
29.务虚性评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简答新闻评论标题的主要特点。
31.如何才能避免写出枯燥乏味、让人不忍卒读的结尾?
32.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评论人才的新要求是什么?
33.国内报纸的专栏评论所具有的共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分析与操作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4小题14分,第35小题20分,共34分。
34.分析题:根据新闻评论写作原理.分析下面作品的写作特点。(400 字左右)(14分)
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
何晨阳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题为《送温暖无需兴师动众》的文章,里面提到“40多人下乡送温暖,三天活动两天在路上”,如此送温暖受到不少群众吐槽,一些网友留言称“这不是说我们单位吗?”互动中可见类似事件并非个例,戏谑的口吻中则透露出群众对此现象的反感之深。
一次基层采访见闻让我印象深刻。某贫困镇为在上级领导调研时展现乡镇良好风貌,派专人打扫道路,国没有获知领导确切调研时间,当地连续20多天组织群众在街头巷尾清扫垃圾,按每人每天70元的日薪结算,近20人的清扫队伍需要一笔不小支出。上级检查一走.环境整治立马停止。
送温暖、环境整治为何如此功利?当记者多年,我发现周边的同行对这样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了。如果追问当事人,很可能被怼上一句“送温暖有错吗?这是关爱因难群体。“展示良好村容村貌有错吗?'
这样的回应貌似很有道理,用高大上的理由为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披上隐身衣,使其看起来无可辩驳。这样的想法、做法在不少基层干部中大有市场。
如今,作报告写文章拿腔拿调、列队欢迎送温暖队伍等形式主义已在“反四风”的凌厉攻势下明显威少,但打着“关爱”“关心”等口号却不务实的形式主义倾向依然存在。比如,一提走群众路线,一些干部就弄上两袋大米、一壶香油等到贫困群众家中走一道,送米、拍照、走人一气呵成;一说轻车简从、密切联系群众,一些干部就走马观花下趟基层;一说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一些部门就巧立名目外出学习考察。更有甚者,一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搞政绩工程,以发展之名追求形式、图虚名、务虚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为民服务,一眼就看得出来。很多时候,送温暖、密切联系群众的发点都是好的,但掺杂进形式主义的杂质就让人有”妤经被念歪”之感。一些群众因“出发点是好的“而不愿计较,但久而久之,披着“隐身衣“的形式主义必将站污良好的初衷.将好事异化。
毛泽东同志曾对形式主义有过批判:“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不动脑子的东西“形式主义害死人”。一些群众表示,形式主义犹如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一堵无形之“墙' ,无声地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迅速敏起了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较为显性的歪风相比,形式主义更为隐蔽,对其评判、甄别确实不易。与此同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最容易借形式主义死灰复燃,加之形式主义有为民服务等大帽子的遮盖而显得更为隐蔽,所以时刻绷紧严防形式主义这根弦尤为必要。
求真务实是形式主义的天敌,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同时还应严防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首先,应强化制度设计,完善决策、项目论证和反馈机制,通过制度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做到谋事要实,将工作重心真正放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不断改善民生上,力避靖蜓点水、急功近利。
其次,应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运用多媒体手段,借群众慧眼发现形式主义典型案例,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扫除,并保持态势。
第三,强化制度设计。对群众举报的形式主义做法、对那些热衷于形式主义的党员领导干部严查重处,形成震慑效应,破除一些干部的侥幸心理,严防“形式主义'披上隐身衣继续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