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练习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欧美商业银行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着两大传统,即()()。
2.商业银行按照业务范围,分为()()()。
3.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
4.以波动程度为依据,将银行存款分为()()()。
5.商业银行现金管理遵循()()()的原则。
6.五级分类法中,将()()()归为不良贷款。
7.现代租赁是通过()()()之间进行交易的。
8.巴塞尔委员会将表外业务分为,()()()三类。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共10分)
1.银行控股公司
2.操作风险
3.贷款风险分类
4.附息金融债券
5.持续期缺口管理
三、比较分析(每题5分,共15分)
1.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
2.流动性与安全性、盈利性
3.资本需要量与资本成本
四、简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5分)
1.银行存款经营策略有哪些?
2.融资缺口模型的运用?
3.如何分析个人信用?
4.资本收益率分析体系?
5.商业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
六、论述(两题任选一题,15分)
1.资产证券化的机制及其作用,对国内银行经营实践的影响。
2.从表外经营以及其他业务发展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英式短期融资传统、德式综合经营传统
2.批发银行、零售银行、批发零售银行
3.最低资本标准、监管当局的监管、市场纪律
4.易变性存款、准变性存款、稳定性存款
5.总量适度、适时调节、安全保障
6.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7.出租人、承租人、厂商
8.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与利率和汇率相关的项目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共10分)
1.银行控股公司: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然后该股权公司收购或控制若干独立的银行,(1”)收购或控制的办法是持有这类银行相当数量的股票,这些银行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决策受股权公司控制。(1”)
2.操作风险:银行在日常业务操作中,由于各种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1”)包括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的失效、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其他灾难性事件。(1”)
3.贷款风险分类:银行信贷管理人员,或监管当局检查人员,综合能获得的全部信息,(1”)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做出评价,以
建立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
4.附息金融债券:在债券期限内每隔一定时间,支付一次利息的金融债券。(1”)券面上通常附有每次付息的息票,银行每附一次利息就剪下一张息票。(1”)
5.持续期缺口管理:通过相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控制或实现一个正的权益净值,(1”)降低重投资、融资的利率风险。(1”)
三、比较分析(每题5分,共15分)
1.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都属物权担保性质,担保物须符合银行要求,需要办理保险和登记手续,以从合同的形式构成整个交易的有机组成部分,借款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银行有权处置担保物。(3”)前者在担保期间抵押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而债权人持有抵押权;后者在担保期间质押人必须移交财产的占有权,债权人持有质物权利。(2”)
2.流动性与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的现金供应能力,既要满足客户的提存提现,也要保证借贷需求。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的可靠程度。盈利性反映银行的经营收益所得。(3”)流动性与安全性成正比关系,与盈利性成反比关系。(2”)
3.资本需要量与资本成本。银行资本过高会使财务杠杆比率下降,增加筹集资金的成本,影响银行利润;(2”)资本过低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使银行边际收益下降。(2”)(以资本成本曲线图说明)(1”)
四、简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5分)
1.存款经营策略有:存款利率和服务收费,金融需求与服务水平,(2”)网点布局与服务设施,银行资信与贷款便利,社区精神与职员形象。(3”)
2.融资缺口模型应用FG=RSA-RSL FG=0 SR=1利率变化,不影响收益;FG>0 SR>1利率上升,收益增加;反之减少;FG<0 SR<1利率上升,收益减少;反之增加。中小银行保持零缺口即可免受利率风险的影响。(2”)大银行必须在准确预测市场利率动向的基础上,以RSF组合进行缺口调整。利率处于上升期,营造正缺口,达到高峰区着手安排负缺口;利率处于下降期,营造负缺口,降至低
谷区着手安排正缺口。(3”)
3.如何分析个人信用:偿债能力,身份证明、职业、收入、家庭开支、资产、其它债务。偿债意愿,察看申请人历史记录和信用备考栏。担保,房产、证券、首饰、存单、申贷所购商品等,第三人担保。(3”)评信确定方法。经验判断法和信用评分法,接受分数200以上,区间分数199—151用经验判断法,拒绝分数150以下。(2”)
4.资本收益率分析体系。股权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资本乘数,资产收益率=资产利用率-总支出比率-税收比率,(2”)资产利用率=利息收入比率+非利息收入比率,总支出比率=利息支出比率+非利息支出比率+贷款损失准备金比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