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自考本科 > 地区 > 上海 > 教材大纲 > 上海市自考中药学专业本科100801和中国医药史09098考试大纲

上海市自考中药学专业本科100801和中国医药史09098考试大纲

2019-05-21 10:39:14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

2019年版

Ⅰ 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目的和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编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意见》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参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而编写的。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进行考试命题、编写自学指导丛书和教材的依据。

《中国医药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使自学考试者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学习,使自学考试者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自学考试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使自学考试者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夯实基础。

本大纲旨在指导自学考试者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医药史》,掌握有关中国医药史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按教材章次、内容分别提出了学习目的与要求、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作为自学考试的准绳。

为确保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试者应首先根据大纲的要求、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并参考自学课时分配表,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实际操作的练习和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由于中国医药史的内容涉及广泛,为此要善于将中医有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要注意本学科各章节的特点及内在的相互关系。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研读,不仅要深入理解,而且要弄懂弄通,真正达到巩固牢记的目的;对于要求熟悉的内容,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消化吸收;对于要求了解的内容,可作一般理解,但要有较深的印象。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自学考试者达到高等教育中医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水平,能真正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Ⅱ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二、课程内容

(一)原始人的疾病

(二)早期的卫生保健

(三)原始医疗的起源

(四)多种医药起源论

(五)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三、考核知识点

(一)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

(二)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

(三)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四)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考古与神话传说

1.识记: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2.领会:考古与神话传说对医药史的意义

(二)卫生保健

1.识记:①居处;②衣着;③食物;④用火;⑤导引;⑥婚配

2.领会:①火的发明和使用的意义;②中国婚配制度的演变;③导引的起源。

(三)医药知识

1.识记:①伏羲;②黄帝;③神农;④歧伯;⑤砭石;⑥针法;⑦灸法;⑧外治法

2.领会:①药物的发明和应用;②针灸的起源;③外治法的发明

(四)多种医药起源论

1.识记:①医源于圣人;②医源于巫;③医源于动物本能;④医食同源

2.领会:医药的真正起源

(五)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特征

1.识记: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特征

2.领会:①中医学起源与地域特征的关系;②中医学起源与人文特征的关系

第二章 夏至春秋时期的医学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一)甲骨文中的医药卫生记载

(二)古籍中的医药卫生记载

1.介绍各种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知识,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介绍史籍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重点介绍《诗经》和《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介绍当时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三)病因学说的萌芽

(四)酒与汤剂

(五)主要的医学人物

三、考核知识点

(一)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二)医药学理论的萌芽

(三)药物知识

(四)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四、考核要求

(一)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1.识记:①卜辞;②疾年;③降疾;④雨疾;⑤疾自;⑥五毒;⑦病入膏肓

2.领会:①对疾病的认识及其反映的致思方向;②对疾病的诊治及其体现的文化指向

(二)医药学理论的萌芽

1.识记:①蛊;②龋;③六气致病说;④医和;⑤掌冰;⑥国人逐瘈狗

2.领会:①六气致病说的内容和意义;②中医病因泛化的原因

(三)药物知识

1.识记:①鬯其酒;②伊尹;③汤液

2.领会:①酒的发明对中医学的影响;②汤液的发明对中医学的影响;③中医复方治病的原因

(四)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1.识记:①医师;②食医;③疾医;④疡医;⑤兽医

2.领会:①夏商周时期卫生保健的进步;②周代的医政制度和医学分科

第三章 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

(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

(二)理解“四大经典”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二、课程内容

(一)医药帛书和简牍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

(三)养生

(四)著名医家

(五)中外医药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诸汉墓出土医书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和价值

(三)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医药帛书和简牍

1.识记:①《足臂十一脉灸经》;②《阴阳十一脉灸经》;③《五十二病方》;④《导引图》;⑤《治百病方》;⑥《六十病方》;⑦《敝昔诊法》;⑧《十二脉》;⑨诊籍;⑩麻沸散;⑪五禽戏

2.领会: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和价值

1.识记:①《黄帝内经》;②《黄帝八十一难经》;③《神农本草经》;④《伤寒杂病论》;⑤寸口脉法

2.领会:①《黄帝内经》的成书;②《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和成就;③《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④《神农本草经》的成书;⑤《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⑥《伤寒杂病论》的成书;⑦《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

3.应用:①《黄帝内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②《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学发展的作用;③《伤寒杂病论》在医学史上的影响

(三)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

1.识记:①理、法、方、药体系的内容和特点;②辨证论治

2.领会:①辨证论治原则的基本精神;②中医理论基本体系形成的标志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此时期中医学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二)熟悉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了解此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药著作

二、课程内容

(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二)针灸学

(三)方剂学的成就

(四)本草学的成就

(五)养生

(六)中外医药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脉学和针灸学发展情况

(二)药物学的发展

(三)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基础理论的发展

1.识记:《脉经》《中藏经》

2.领会:《脉经》的主要成就

(二)方剂学

1.识记:《肘后救卒方》

2.领会:《肘后救卒方》的特点、主要成就和价值

3.应用:葛洪对医药学的主要贡献

(三)药物学的发展

1.识记:①《本草经集注》;②《雷公炮炙论》

2.领会:①《雷公炮炙论》对药物炮制的贡献;②炼丹术与制药化学的关系

(四)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1.识记:①《针灸甲乙经》;②《刘涓子鬼遗方》

2.领会:①《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此时期中医学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二)熟悉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了解此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药著作

二、课程内容

(一)政府医疗机构——太医署

(二)《内经》整理与注释

(三)综合医著

(四)本草学的成就

(五)病因症候学和临证各科的成就

(六)养生

(七)中外医药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二)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三)综合方书的编撰

(四)药物学的发展

(五)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六)病源证候学的总结

(七)中外医药交流

四、考核要求

(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1.识记:①杨上善;②“次注”

2.领会:①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②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二)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1.识记:太医署

2.领会:唐代太医署对医学教育的贡献

(三)综合方书的编撰

1.识记:①《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②《外台秘要》;③《四部医典》

2.领会:①《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主要成就;②《外台秘要》成就和价值

(四)药物学的发展

1.识记:《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

2.领会:《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的成就和意义

(五)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1.识记:①《仙授理伤续断秘方》②《经效产宝》;③《颅囟经》;④三色明堂图

2.领会:①《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主要成就

(六)病源证候学的总结

1.识记:《诸病源候论》

2.领会:《诸病源候论》的成书和主要成就

(七)中外医药交流

领会:①鉴真;②中外医药交流的主要国家和意义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中医学在医政建设、古籍整理、方书编撰、药学发展及临证各科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

(二)认识宋元时期医学发展呈现的理论研究的热潮。

(三)掌握宋元医家创立新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种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对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完善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一)政府对医药发展的措施

(二)私撰医药著作

(三)经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四)医学理论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

(五)金元医家的创新

(六)养生

(七)中外医药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医政建设的进步

(二)古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三)药物学的发展

(四)医学各科的成就

(五)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六)中外医药交流

四、考核要求

(一)医政建设的进步

1.识记:①翰林医官院;②安济坊;③儒医;④三舍法;⑤大方脉;⑥国家药局

2.领会:①宋代官药局的主要成就;②宋代医学教育的成就

(二)古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1.识记:①校正医书局;②《注解伤寒论》;③《太平圣惠方》;④《圣济总录》;⑤《和剂局方》

2.领会:①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成就;②宋元间的伤寒学著作及其特点;③《和剂局方》的主要成就

(三)药物学的发展

1.识记:①《本草图经》;②《证类本草》;③《本草衍义》;④秋石;⑤《饮膳正要》

2.领会:①宋代官修本草的主要成就;②《证类本草》的主要成就;③《饮膳正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医学各科的成就

1.识记: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②《察病指南》;③《敖氏伤寒金镜录》;④指纹法;⑤《欧希范五脏图》;⑥《存真图》;⑦《洗冤集录》;⑧王惟一;⑨《针灸资生集》;⑩《十药神书》;⑾《永类钤方》;⑿《世医得效方》;⒀《妇人大全良方》;⒁钱乙

2.领会: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②《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基本内容;③宋金元时期诊断学的主要成就;④宋代解剖学的主要成就;⑤《洗冤集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⑥王惟一对针灸学的贡献;⑦《世医得效方》对伤科的价值;⑧《小儿要证直诀》的主要贡献;⑨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⑩宋金元时期内科发展的主要成就

3.应用:①宋金元医学发展的特点;②宋代临床医学各科的发展情况

(五)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1.识记:①火热论;②脏腑辨证论;③攻邪论;④脾胃论;⑤相火论;⑥阴证论

2.领会:①刘完素与火热论;②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③张从正与攻邪论;④李杲与脾胃论;⑤朱震亨与相火论;⑥王好古与阴证论

3.应用:金元医家学术争鸣的历史意义

(六)中外医药交流

领会:宋金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主要国家和意义

第七章 明代的医学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明代本草学的成就和临床各科的新成就。了解世医和医学传承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一)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二)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三)本草学的成就

(四)方剂学的成就

(五)“戾气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六)临证医学

(七)养生

(八)中外医药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二)医学的创新趋势

(三)尊经复古思潮和经典医籍注释

(四)中外医药交流

四、考核要求

(一)医学分科

1.识记:明代医学分科情况

2.领会:①明代医学分科情况;②医事祭祀和药物管理情况

(二)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成就

1.识记:①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②《救荒本草》;③《滇南本草》;④《普济方》;⑤《祖剂》

2.领会:①《本草纲目》的主要成就;②《救荒本草》的主要成就和特点;③《普济方》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三)戾气学说和人痘接种术

1.识记:①戾气学说;②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2.领会:①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②《瘟疫论》核心思想及其价值;③人痘接种术的方法和科学价值

(四)临证医学的发展

1.识记:①《景岳全书》;②《理虚元鉴》;③《解围元薮》;④《霉疮秘录》;⑤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2.领会:①诊断学进展中三焦辨证、命门理论发展过程诊断学的进步;②临床各科的发展;③针灸的发展水平

(五)中外医药交流

领会:①中外医药交流情况;②中日医药交流,“后世派”“古方派”“折中派”

第八章 清代的医学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代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古医籍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情况;清代本草学发展,特别是《植物名实考》的学术价值;温病学的形成和内容,温病四大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代表性著作;中西医汇通情况。

二、课程内容

(一)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二)古医籍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三)本草学的成就

(四)方剂学的成就

(五)温病学说

(六)临证医学

(七)养生

(八)中西医汇通思潮

(九)中外医药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本草学的主要成就,《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重要著作

(二)温病学的形成和内容,温病四大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代表性著作

(三)方剂学的成就,《串雅》《医方集解》等著作

(四)临床各科的发展情况,《医林改错》《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达生篇》《审视瑶函》《重楼玉钥》等重要医著

四、考核要求

(一)本草学的主要成就

1.识记:①《本草纲目拾遗》;②《植物名实图考》

2.领会:①《本草纲目拾遗》的主要内容和成就;②《植物名实图考》等重要著作

(二)温病学的形成和内容,温病四大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代表性著作

1.识记:①温病;②叶桂和《温热论》;③薛雪和《湿热条辨》;④吴瑭和《温病条辨》;⑤王士雄和《温热经纬》

2.领会:①温病学的形成背景;②叶桂的代表著作和主要内容;③薛雪的代表著作和主要内容;④吴瑭的代表著作和主要内容;⑤王士雄的代表著作和主要内容

3.应用: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三)方剂学的成就

1.识记:①《串雅》;②《医方集解》

2.领会:①《串雅》内容和主要成就;②《医方集解》内容和主要成就

(四)临床各科的发展情况

1.识记:①《医林改错》②《傅青主女科》③《医宗金鉴》④《达生篇》⑤《审视瑶函》⑥《重楼玉钥》

2.领会:①《医林改错》的内容和主要成就;②《傅青主女科》的内容和主要成就;③《医宗金鉴》的内容和主要成就;④《达生篇》的内容和主要成就;⑤《审视瑶函》的内容和主要成就;⑥《重楼玉钥》的内容和主要成就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中医学

(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近百年中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二)认识西方医学传入与传播是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新事物,掌握近代对中西医关系的探索和中西汇通派的成就与局限,明确中西医的关系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的新问题。

二、课程内容

(一)医事制度

(二)中医教育

(三)经典著作研究和医籍刊行

(四)本草学的成就

(五)方剂学的成就

(六)临证医学

(七)学术团体和医学刊物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医学的一般状况

(二)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

(三)中西医汇通、中医出版和中医科学化思潮

四、考核要求

(一)中医学的一般状况

1.识记:①国民政府《中医条例》;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③废止中医案和国医节

2.领会:①近代创建的中医院校;②近代的中医学术团体;③近代的中医杂志

(二)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

1.识记:①西医学的传入形式和影响

2.领会:①西医发展经历的阶段;②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形式;③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翻译出版的主要西医著作

(三)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思潮

1.识记:①废止中医案;②中西医汇通派;③张锡纯;④唐宗海;⑤朱沛文;⑥恽铁樵;⑦陆渊雷;⑧丁福保

2.领会:①唐宗海的代表著作和学术思想;②恽铁樵的代表著作和学术思想;③张锡纯的代表著作和学术思想;朱沛文的代表著作和学术思想

3.应用:①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②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医药事业

(1949年10月-至今)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中医学在新中国时代所获得的方针政策环境,充分认识在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中医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

(二)了解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意义和中医学在国外的影响和前景。

二、课程内容

(一)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

(二)中医药医政、医疗机构和医学教育

(三)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学术团体和医学刊物

(五)中医药的国际交流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医事业的方针政策

(二)中医事业的繁荣

(三)中西医结合的兴起

(四)中医学在国外

(五)中医现代化的前景和展望

四、考核要求

(一)中医事业的方针政策

(二)中医事业的繁荣

(三)中西医结合的兴起

(四)中医学在国外

(五)中医现代化的前景和展望

1.识记:屠呦呦

2.领会:①建国后中医教育的主要成绩;②国外的中医学术团体;③国外的中医医疗状况;④建国后有关中医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⑤中药生产、科研的状况和成果

Ⅲ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中国医药史这门课程的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根据《中国医药史自学考试大纲》列出的考试内容,对各章的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以达到考试的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的标准化。所以必须明确考核的目的,使自学考试者在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老师在考试命题时能够明确命题范围,准确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的规定达到要求,具体如下:

识记: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表述出来。

领会: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机理、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机理、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是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很好地运用其基本概念、基本机理、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临床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在领会基础上,用所学过的1~2个知识点去分析、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总之,从三个层次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严格地按照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的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内容,防止学生在自学中出现各种偏向,牢牢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成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较熟练地独立处理本学科临床常见病的能力。

3.课程的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要求覆盖面要广,必须处理好课程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学生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同时突出重点,把重点学习掌握的内容与一般熟悉、了解的内容兼顾起来,切忌只抓重点,放弃一般,或者引导学生猜题、蒙题。

三、自学用书

指定教材:《中国医学史》(第2版),徐江雁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8

四、有关命题考试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的范围和考核的要求,考试命题覆盖面涉及各章,适当突出重点,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试题中对不同层次要求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3.所命试题合理安排难易结构,一般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难易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试题的难易与试题层次是两个概念,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题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具体形式见大纲后附录。

5.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附录 题型举例

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选择出的正确答案字母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对原始人类卫生保健最重要的是( )

A.火的使用和发明

B.制作工具

C.建筑房屋

D.缝制衣服

E.尝百草

2.创立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医家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郭玉

D.淳于意

E.程高

题型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2~5个是正确的,将选择出的正确答案字母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和漏选均不得分)

1.张景岳的代表著作有( )

A.《景岳全书》

B.《类经》

C.《理虚元鉴》

D.《本事方》

E.《济生方》

2.《新修本草》( )

A.官方组织集体编写

B.图文并茂

C.苏敬主编

D.又名《唐本草》

E.是现存最早的国家药典

题型三、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空中)

1.宋代解剖学图著主要有 和 。

2.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 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专著。

题型四、名词解释

1.医和

2.《救荒本草》

题型五、简答题

1.简述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

2.简述《内经》的主要学术观点。

题型六、论述题

1.试述《肘后方》的特点和成就。

2.试述《本草纲目》的主要成就。


热点关注各省2019年10月自考报名时间及报名入口 | 各省2019年自考报考简章


 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教育在线官方微博,这里第一时间发布最新自考、成考、远程考试热点信息。

中国教育在线继教中心新浪微博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2、当前学历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3、提升学历目标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4、意向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报考所在地
*
请选择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没有选项
*
*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查看成人高考最新资讯 查看远程教育最新资讯

自考专业快选

广东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南
湖北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广西
内蒙古
西藏
宁夏
新疆
全部
大专
本科
高起本
全部
文史类
理工类
经管类
艺术类
教育类
医学类
法学类
农科类

自考热门专题

自考热议话题

自考推荐文章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