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水消肿药
1.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本品味甘淡,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要药。
2.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3.猪苓:利水消肿,渗湿。
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
4.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本品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而对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5.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以小便不利之水泻用之为宜。
2.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
3.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4.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5.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6.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7.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8.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为治湿热黄疸要药,常与大黄、栀子同用;治寒湿阴黄,则须配附子、干姜等。
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本品善消结石,尤善治石淋。
3.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四、温里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本品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
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能温阳守中,回阳通脉,每与附子相须为用。
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麻黄等同用。
3.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
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与附子相须为用。
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的虚阳回归故里。用于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等。
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治厥阴头痛。
治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
治肝郁犯胃的胁痛口苦,与黄连配伍。
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
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7.高良姜:温中止痛,温中止呕。
8.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五、理气药
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本品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为治痰之要药。
治脾胃痰湿,多与苍术、厚朴等同用;治痰湿咳嗽,多与半夏相须为用。
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3.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治痰浊胸痹,与薤白、桂枝等同用;痰热结胸,与瓜蒌、半夏同用。
本品尚可治脏器下垂病症。
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本品善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
本品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常与黄连配伍。
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5.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g.
6.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7.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8.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9.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本品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要药。
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10.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11.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本品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疗胸痹之要药。常与瓜蒌、半夏配伍。
12.柿蒂:降气止呃。
六、消食药
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2.神曲:消食和胃。
尤宜外感表证兼食积;丸剂中有金石药加入本品以助消化。
3.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善治米面薯蓣食积。
4.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5.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本品降气消痰,常与白芥子、苏子同用。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6.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广泛用于米面薯蓣乳肉等各种食积证。
煎服,3一l0g;研末服,每次1.5~3g,研末效果比煎剂好。
七、驱虫药
1.使君子:杀虫消积。
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若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当忌饮茶。
2.苦楝皮:杀虫,疗癣。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久服用。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