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考《心理学》章节复习题及答案20
1.能力
(1)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多种表现形式。
(2)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二是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2.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3.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比内(法国心理学家)。
4.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X)/S(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其中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数值固定为15,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即用标准分数显示他在正态分布中的位置。)
5.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6.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1)增长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
(2)稳定阶段: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
(3)衰退阶段:进入老年阶段(60岁以后),智力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
7.智力的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中,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2)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这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
8.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的提出:20世纪中期以后,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他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